资源简介 第四章 光 现 象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1.教学重点:(1)能识别光源,知道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教学难点:(1)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有关现象。一、情境导入模式一:滚动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或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深变浅)的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日晕、日幻……模式二:问题引入提问:漆黑的夜晚,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站在太阳下,紧闭双眼,还是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思考)教师:人们要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人们的眼睛。阳光使得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本章我们将学习光的初步知识。模式三:提出问题引入活动:同学们在小学或更早的时候做过手影游戏吗?今天让大家回到童年,重温儿时的欢乐,谁先来试一试?四位学生利用投影仪做手影,教师请学生边做边解说。教师:大家说他们的表演精彩吗?由活动引入问题:我们欣赏了这几位同学的惟妙惟肖的表演,你能提出与这一现象有关的问题吗?(思考了一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手是肉色的,为什么影是黑色的?2.所有的物体都有影吗?3.影是怎样形成的?4.影为什么会随手形的变化而变化?5.手影为什么不在黑板上?教师: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想要知道的问题,所提的问题都很好。我们今天不可能全把它们研究完,选出其中的两个来共同探讨一下:影是怎样形成的?影为什么会随手形的变化而变化?大家猜想一下形成影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而引入新课。二、教学建议1.区分光源和非光源:建议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事例和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常见光源的图片或视频,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明亮的灯泡、萤火虫等,总结它们的共性,得出光源与非光源的区别。2.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建议老师从以下三个途径采用逐步引导式教学。(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①在有雾的天气里,汽车车头灯射出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的还是弯的?②穿过森林的太阳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还是弯的?(2)通过实验演示光的直线传播。①用激光笔射出激光,沿着激光射出的方向喷射空气清新剂或由喷雾器喷出水雾,可以看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②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适量牛奶的水中投射,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③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照射玻璃砖,发现光在玻璃砖中沿直线传播。(3)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日常现象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理解。①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的方向和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则发生相应的改变;②光能被不透明物体挡住,物体只有向光的一面才是明亮的,而背光的一面是黑暗的;③影子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知道日常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日食、月食、三点一线等,建议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让学生在简单的科学实验中体验学习的快乐。4.光线:了解光线,建议教师利用模型法,举出生活中其他利用模型法的事例,比如:如图所示,用线条把事物的基本特征勾画出来,分别表示太阳、笑脸、愤怒、跑步、举重,这种方法既概括大意,又简洁方便。5.光的传播速度:学生已经知道了声在空气中速度的大小,在教学中从“光的传播比声音快”的感悟中,直接给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再利用教材中的一幅卡通图,使学生了解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三、本课板书1.光源:(1)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2)分类:①天然光源:自然界存在并能自行发光的物体。②人造光源:在人为条件下发光的物体。2.光的直线传播:(1)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现象:激光准直、小孔成像等。(3)光线:①定义: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的带有箭头的直线。②画法:。3.光速:(1)光、声传播的比较:现象传播介质传播速度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能传播真空(或空气)中3.0×108m/s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真空中不能传播空气(15℃)中340m/s(2)光在其他透明介质中的速度比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小。(3)光年:距离单位,1光年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