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三年级、化学学科教案课题:_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第2课时) 使用时间:年11月22日主备人:审核:化学备科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实验室中如何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2、掌握根据要求如何选择合适的仪器来组装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2、在积极的合作和交流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设计装置和动画模拟制取气体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掌握实验室中如何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教学难点掌握根据要求如何选择合适的仪器来组装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教学方法对比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动画模拟实验、讨论归纳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探究,我们初步确定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具体的仪器来组装一套完整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提问]除了试管,还有哪些仪器可以用作制取气体的反应容器?[小结]一、发生装置的变化1、反应容器的变化试管、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等[讲解]量少时或需要加热时可选择试管,但必须配上铁架台;量多时可选择锥形瓶或广口瓶或平底烧瓶。[提问]1、如果我们需要随时添加液体,还需要添加什么仪器?2、如果我们需要使反应随开随停,还需要添加什么仪器?3、如果我们需要控制反应速率,还需要添加什么仪器?[小结]2、加液仪器的变化长颈漏斗、多孔隔板、分液漏斗、注射器等。[讲解]长颈漏斗:要配双孔塞,可随时添加液体;若再配上多孔隔板,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分液漏斗:要配双孔塞,可控制反应的速率。注射器:要配单孔塞,可控制反应的速率。[讨论]学生观察课本P114图片中提供的仪器或选取其他合适的仪器,小组合作组合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上台用动画模拟仪器的组装和制取气体的过程,同时介绍各组装置的特点。[小结]技巧:1、先去掉不需要的仪器2、选择反应容器3、选择加液仪器[练习]根据上述仪器回答:⑴仪器C、D的名称分别是、;⑵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仪器的装置组合是,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是,从上述仪器中组合3套发生装置为、、。[过渡]我们前面学过3套收集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下面我们根据要求来进行改进。[讨论]1、能否设计一套收集装置,既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又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2、排水法收集气体比较麻烦,我们能否设计一套收集装置,既简化操作又适合收集溶于水的气体?[小结]二、收集装置的变化[练习]结合图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若用D装置收集CO2,需在;(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Cl2,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若用E收集,则气体应从端通入。[拓展]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们探讨设计更多的气体发生装置。[投影][小结]根据板书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作业布置]课时作业本P90-91教学板书一、发生装置的变化1、反应容器的变化试管、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等2、加液仪器的变化长颈漏斗、多孔隔板、分液漏斗、注射器等。二、收集装置的变化加双孔塞和长、短导管,装满水,水面上加植物油等。教学探讨与反思利用课本提供的仪器,学生在课前设计多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方案,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代用品,进一步引领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探究,建构开放的课堂。课后延伸探究,利用鸡蛋壳、食醋等生活用品设计家庭小实验,既能与课前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呼应,又能使化学在生活里的应用中变得鲜活起来,达到“课虽止,思未停”的意境。大长小短大上小下英雄气短初三年级、化学学科教案课题:_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第1课时) 使用时间:年11月21日主备人:审核:化学备科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2、掌握实验室中如何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3、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以及验满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2、在积极的合作和交流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设计装置和制取气体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教学难点实验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方法对比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演示实验、讨论归纳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引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回顾[自学]阅读教材P113-114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制取装置由哪两部分组成?2.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3.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三种收集方法?4.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小结][讲述]本节课我们将要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装置以及探究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就像一次探究之旅,我们的探究之旅有三站。[板书]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第一站:探究药品[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通常利用的是化学反应,前面我们学过几个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同学们说一说这几个反应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请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表自己的见解:①药品是否易得②反应条件是否容易达到,操作是否简便③产生气体是否纯净,速度是否适中。[讲解]同学们辩论的很精彩,上述第1、2、3个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便于收集且混有氧气或一氧化碳不够纯净,第4、5个反应条件高温不易达到,且反应速率太慢,都不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室常用含碳酸根的化合物和酸在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展示]资料卡片一含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产生较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Na2CO3+2HCl=2NaCl+H2O+CO2↑CaCO3+H2SO4=CaSO4+H2O+CO2↑CaCO3+2HCl=CaCl2+H2O+CO2↑[实验探究]学生利用提供的药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以下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1:在试管①中取一定量碳酸钠,再加入适量稀盐酸。实验2:在试管②中取一定量大理石,再加入适量稀盐酸。实验3:在试管③中取一定量大理石,再加适量稀硫酸。实验报告如下表:实验药品实验现象实验分析(是否适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1、碳酸钠和稀盐酸2、石灰石跟稀盐酸3、石灰石跟稀硫酸小组交流实验成果,并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药品。[讲解]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石灰石和稀盐酸,稀盐酸的主要成分是氯化氢和水,如果用浓盐酸的话,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收集的CO2不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也是碳酸钙,因此,也可以用大理石来替代石灰石,该反应的原理是,石灰石或大理石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中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CaCO3+2HCl=CaCl2+H2CO3,碳酸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H2O+CO2↑。将第一个反应式中的碳酸用水和二氧化碳加以替换,这样,就得到了该反应的总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板书]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1、药品:稀盐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第二站:探究装置[展示]资料卡片二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如果某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则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如果某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则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练习]1、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比29,氧气的密度空气。2、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比29,二氧化碳的密度空气。3、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比29,氢气的密度空气。[自学]时间:5分钟内容:P113——115要点:1、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2、实验室制CO2的操作步骤[提示]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2、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①查(气密性)②装(药品。先石灰石:约5粒,后稀盐酸:约1/3试管)③定(固定试管)④检验(如何做?)⑤收集(如何做?)⑥验满(如何做?)[小结]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3.装置发生装置:固液常温型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4.操作:查、装(先固后液)、定、检、收、验满5.检验: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为CO2。6.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学生实验]利用大试管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第三站:探究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交流]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小结]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方法:1.选择适当的反应(原理),包括反应物和反应条件。2.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3.验证所得的气体。[当堂反馈]请用上图的编号回答:⑴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⑵[讨论]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制取氨气,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作业布置]课时作业本P88-89教学板书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3.装置发生装置:固液常温型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4.操作:查、装(先固后液)、定、检、收、验满5.检验: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为CO2。6.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三、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方法:1.选择适当的反应(原理),包括反应物和反应条件。2.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3.验证所得的气体。教学探讨与反思设计这节课秉承的一种理念是“动态生成”,即试图根据现场的、当时的学习情景,运用教学智慧,对教学流程作适时调控,敏感地发现学生身上的“资源”,及时有效地将教学生成中有价值的资源转化为新的讨论主题或探究对象。但依据新课程理念做出反思时,教师总觉得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上还有欠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1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doc 6.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2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