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 人民币的认识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 人民币的认识说课稿

资源简介

说课稿《买文具》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人民币的认识》,本节课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系列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使他们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根据低年级的心理特征和新课标的要求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初步认识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购买文具,对换零钱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他们已认识的人民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随后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预习展示;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欣赏感悟。
(一)预习展示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为了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状态,我从学生喜欢的话题谈起,“小朋友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买一些铅笔、尺子等文具,买这些东西时,需要什么?”“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你认识它吗?”一句“你认识它吗?”燃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学生们纷纷从学具盒中找出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利用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我并随机向学生们介绍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学生从生活中自然、无痕、兴奋地就走进了数学,感受了数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注入了催化剂。
(二)自主探究
认识人民币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一个重点,为了突破教学重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先让学生把认识人民币时的小窍门在然后再介绍给全班同学。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数字上,或面额上,或字样上,或各种图案上来认识人民币,有个人的,也有小组的,他们是各显其能,成功的发现让他们激动不已;师生的肯定,掌声的响起,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使他们觉得自己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是那么有趣。
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我首先用实物投影出示文具柜台,随后我设计了两个模拟购物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老师当售货员,学生当小顾客,来购买自己喜欢的文具,同时也关注其他学生,让他们做小助手看一看老师该不该把文具卖给他。这个活动的设计既激励了学生不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又为下一个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有了第一个活动作为基础,第二个活动的开展更见成效。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模拟购物活动,又一次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孩子们在小组内尽情地购买着自已喜欢的文具。
在这样的轻松愉快的模拟购物环境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也充分感受到了买东西的乐趣,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整个环节学生是在购物情境中完成的,很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真正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三)实践应用
学生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往往是精力难以集中,感到疲倦的时候,怎样寓练习于游戏中,做到练中有乐,乐中见效呢?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又设计了一个在小组内兑换零钱的游戏活动。再次焕起了学生心中的热情,激起了学生创造的火花。有的学生把1元钱换成2个5角的,有的学生把1元钱换成1个5角2张2角和1张1角的,还有的学生把1角钱换成2个1分和4个2分的.......没有发散就没有创新,更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轻松地巩固了所学知识,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抓住了儿童的兴趣点,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
(四)欣赏感悟
在这节课的最后阶段,通过欣赏古代钱币和现代人民币,使学生了解人民币的演变过程,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让学生用耳朵听数学,不如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整堂课从导入到认识,从发现、操作到创造,始终紧密联系生活,营造入情、入景,入胜的情境,让学生轻松自主地认识了人民币,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及人民币的简单兑换。从不可言传的直觉,到科学研究的顿悟,到生活实际的联想,直到创造的升华,无不体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都是在创设、在组织、在引导、在参与、学生在观察、在发现、在互动、在生长、在创造。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