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师婺外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卷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题卷试题卷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选择不同,但共同的是()A.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B.推翻清政府的统治C.建立资产阶级专政D.唤醒国人与列强抗争2.右图是1908年《申报》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从中看出立宪必然失败的原因是( )A.革命形势已经风起云涌B.民主共和已经深入人心C.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D.清政府没实行“新政”3.阅古籍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以下都是中国近代发行的报刊,如果你要查阅孙中山关于对同盟会纲领最准确的阐述,你应去借阅的是()4.有人说:“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开始,到大片船只结束”,“大片船只”指的是什么()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5.朱德在《辛亥革命杂咏》中写道:“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该诗是为了纪念()A.百日维新 B.北伐战争C.实业救国D.保路运动6.假如你生活在1916年的中国,不可能会看到的情景是()①袁世凯宣布撤销帝制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论断精准无误地诠释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挫折与成功,符合该论断的史实是()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②南京国民政府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③创建根据地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④张学良和杨虎城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材料中的“丢失的省份”指的是()A.辽宁B.黑龙江C.山东D.浙江9.1920年2月,陈望道在义乌翻译《共产党宣言》,完成后回上海交给指导长江以南建党活动的领导人审阅。这一领导人是()A.陈独秀B.毛泽东C.李大钊D.周恩来10.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武汉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有()①武昌首义,推翻清王朝②共产党打响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枪③同盟会员发动萍浏醴起义④八七会议,号召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11.右图是近代中国某次战争的示意图,最能反映这一时期时代最强音的口号是()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打倒蒋介石反动派”(第11题图)12.今年是北京大学办学121周年。下表中北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学校名称办学地点1912年北京大学北平1937年临时大学(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长沙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1946年北京大学北平A.政权更迭B.外来侵略C.国共合作D.军阀割据13.1938年在抗日名将李宗仁的指挥下,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是()A.台儿庄战役B.武汉会战C.淞沪会战D.百团大战14.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日渐觉醒,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③“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A.②①③④B.②④①③C.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15.某校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两种命运的决战”一课后,开展以“人心向背的较量”为主题的小论文撰写活动,其中不适合引用的材料是()A.亲赴重庆谈判?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C.千里跃进大别山?D.群众支援淮海战役年代尺是认识历史的工具。下面是九年级某同学整理的简易年代尺。16.年代尺中①②③④所示时间节点发生的历史事件与下列主题词相对应的是()A.开天辟地 军旗升起 星火燎原 翻身作主B.军旗升起 翻身作主 开天辟地 星火燎原C.开天辟地 翻身作主星火燎原 军旗升起 D.军旗升起 开天辟地 翻身作主 星火燎原读“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年代尺。据此,回答17—18题。1939.91940.71941.10194219441945.417.对照年代尺,“A事件”应是()A.诺曼底登陆?B.开罗会议?C.签署《联合国家宣言》?D.珍珠港事件18.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基本要求,以下史实与论点对应正确的是()A.不列颠之战——联军掌握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B.莫斯科保卫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达到顶峰???C.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是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点???D.柏林战役——战役促使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世界相对的和平。这场特殊的战争开始于()A.杜鲁门主义出台B.马歇尔计划实施C.北约组织成立D.华约组织成立2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该制度形成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A.1949年9月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D.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卷Ⅱ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5题,共50分)21.(10分)九年级(1)班的同学收集了一些资料制作了《城市记忆》的图片,展示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创举。结合图片资料,回答问题。图一是哪一历史事件的创造性成果?有人说,“这一历史事件是政治制度和思想潮流的一大跃进”,请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4分)图二和图三创举的标志性意义分别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3分)图四的发展得益于中共会议上的哪一重大决策?深圳在此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新角色?(3分)(10分)九年级(4)班同学以“党的光辉历程”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开启伟大征程】材料一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革命,长时间里没有弄清革命的对象和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刚刚一年,就把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这个纲领很快传播开来……。中国革命很快展现出了崭新的局面。——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材料一中“革命的对象”泛指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4~1926年中国革命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表现。(2分)【历史命运转折】材料二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摘自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2)材料二中的“分水岭事件”指的是什么?(1分)发生在图中何处?(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被视为“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的原因。(1分)【新时期伟大成就】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中国经济体制受苏联影响较大,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越来越不适应世界形势发展,直到70年代末,中国经济体制迎来分水岭,从农业到城市从政府到企业,从国内到国外“变革“成为经济主旋律,从此中国经济一步步走的更稳健,更灵活,更充满生机,一条适合自己的富强道路逐渐战线在世人面前。(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国经济体制迎来分水岭”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归纳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表现。(3分)23.(10分)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简析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4分)材料二:一方面,国家对资本家原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评估,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到1955年他们获得利润超过了原来资产总额24.2亿元,另一方面,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私方人员作出工作安排。这样,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材料二中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特”在哪里?并指出由此带来的“历史巨变”的标志。(2分)材料三: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位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的变化(如下表)时间经济总量世界排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1950年第三十位后——1970年第十三位——1978年第十位2.3%2008年第三位20%2018年第二位34%注:195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在30名以后,来自吴殿廷、武聪颖《中国宏观经济的国际评价》。根据材料三表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2分)材料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中国共产党简史》依据材料四,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能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的深层次原因。(2分)24.(10分)【析史料,溯原因】材料一:抗日战争简表消灭日军军民伤亡经济损失(按1937年比值折算)150多万人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材料二: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的梦想》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的理由。(4分)【青天白日的抉择】材料三:1946年中期以后,蒋决定用军事手段来解决共产党问题,以便证明如果不是受美国调停的妨碍的话,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敌人。蒋介石的这次抉择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什么?标志是什么?(2分)【历史的回眸,催人奋进】材料四: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举行。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刘少奇做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做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周恩来总理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芳年取得的初步成果。——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会议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初步成果”。(4分)25.(10分)【苦难·贡献】材料一:“我们没有忘记,中国人民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1942年4月28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材料二: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成功.经验】材料三:图1图2图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中国人民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2分)二战期间,中国“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付出很大努力,请列举两例史实加以论证。(4分)(3)“回看走过的路”,图1、图2、图3分别反映了我国发生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请你为这一历史时期确定一个主题。(4分)参考答案1-5ACCDD6-10CACAD11-15BBACC16-20AACAC21.(10分)(1)辛亥革命(1分)因为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近代民族民主革命(2分)思想上:极大地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进步,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1分)(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等(2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1分)(言之有理即可)(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分);深圳是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窗口、排头兵)。(1分)22.(10分)(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2分)1924年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骨干;进行北伐战争等(2分)(2)遵义会议(1分),a处(1分)由于结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等(1分)(3)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表现:从农业的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任意两点)23.(10分)(1)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任选两点)影响: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分)?(2)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宫或公私合营;(1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等。(1分)(3)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等(2分)(4)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有改革创新精神等(2分)24.(10分)(1)国际意义(2分)。国内意义(2分)(2)解放战争爆发或内战全面爆发(1分)1946年6月蒋介石指挥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1分)(3)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2分)初步成果: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2分)25.(10分)(1)(2分)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2)(4分)组织赴缅远征军,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的日军。1942年,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同盟成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1943年,开罗会议召开,讨论了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和战后处理日本的问题等(2点即可)(3)“一五”计划完成(1分)(中国第一辆汽车也给1分)、人民公社化运动(1分)、大跃进运动(1分),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或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等(1分)(只写曲折与失误不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