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美丽的月球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2 美丽的月球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十二课美丽的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
3.能说出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科学探究
1.能根据月相的变化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等方式获取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月球表面的信息。
3.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4.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持续观察月相变化,感受天体星球的奇妙运动。
2.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模拟月球“发光”的实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兴趣和爱好是影响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手电筒、地球仪、泡沫小球、箔纸、与本课有关的月相资料和视频等。
学生准备
提前一个月观察月相变化、观察记录表、月相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真切地描述了农历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月亮的形状?(指定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部分月相图片。)
2.提问: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观察月相变化的规律。
(1)掌握方法。
①讲解: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我们看到它有时是一轮圆月,有时是道细细的银边。那么月亮的形状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呢?让我们按照下面的方法来观察发现吧!
A 选择一个开阔的地方,如广场等,每大晚上在一个位置观察月相。
B.上半月日落时,下半月日出时,观察月相在天空中的位置、月相的形状、月亮明亮的部分向着哪个方向。
②提示:夜晚观察时一定要在成人的陪伴下进行,要注意安全。
(2)观察记录。
学生分组观察月相,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6 页中。(建议该任务可以在一个月前布置让学生完成。)
(3)分析现象。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②讨论:
A.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B.两次相同月相出现相隔大约多少天?
(4)得出结论。
总结:月相的变化周期大约是29 天。(记忆小口诀:“上上西西,下下东东”即“上弦月出现在
上半夜的西半天,亮面朝西。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的东半天,亮面朝东”。)
2.观察月球表面。
(1)提问:在观察中,你还发现月球的表面有什么特点?
(2)出示:有关查阅资料方法的课件,指导学生理解并记忆。
①筛选。筛选与月球相关的书籍,并在目录中查找与月球表面知识相关的章节。或打开百度网页,在搜索条中输入与“月球表面”相关的关键词,筛选与月球表面相关的网页。
②浏览。快速阅读相关内容。
③勾画。勾画出与月球表面相关的中心词语。
④解释。试着用勾画的中心词语解释月球表面的样子。
⑤整理。将搜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用某种方式进行整理。
(3)阅读:学生查阅资料,将整理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6 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指定学生
汇报阅读资料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小结:我们看到月亮上比较亮的地方是山脉和高山 ,比较暗的地方是平原和盆地,月亮上的山脉都是环形山。
(三)实践运用,解释现象
1.引导: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那么月球到底是怎样发光的呢?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吧!
2.讲解:(出示实验装置图)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用箔纸包起来的小球模拟月球,使月球绕地球转动,观察现象。
3.提示:将教室里的光线尽量调暗,使现象更加明显。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小结:月球本身不能发光,明亮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