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课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 能举例说明不同材质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科学探究 1. 能从传声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对问题作出假设。 2.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能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声音的传播产生探究兴趣。 2.能尝试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人类的需求促进了人工传声物品的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玻璃钟罩、抽气筒、闹钟(或空气传声实验视频)、音叉、橡皮锤、水,槽、石块、铁棍、细绳、气球、尼龙线、棉线、软管、牙签等。 学生准备 纸杯、《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播放两个人分别在山上和山下对唱山歌的视频或课件)同学们,为什么人在山上唱歌,山下的人能听到呢 2. 提问: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 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 探究空气能否传声。 (1) 掌握方法。 ①把小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听一听闹钟的声音 ②用抽气筒慢慢抽岀玻璃罩内的空气,听一听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 ③取下抽气筒,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观察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 (2) 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8 页中。 (3)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②引导: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声音也越来越小,最后就几乎听不到了;当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时,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③小结:声音可以依靠空气向各个方向传播。 2. 探究固体、液体能否传声。 (1) 提出问题。 引导:声音能够通过空气传播,那声音能不能通过固体或液体传播呢? (2) 掌握方法。 讲解: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固体传声的实验。 A. 把音叉立在桌子中央,用橡皮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出声音,把耳朵贴在,桌面边缘,听一听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B. 在音叉的叉股上系上一根细绳,另一端系在铁棍的一端,把细绳拉直,把耳朵贴在铁棍另外一端。轻轻敲击音叉,听一听,看看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注意事项:轻轻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的声音小一些,尽量使旁边的人听不到声音。 ②液体传声的实验。,A.把两个石块放在水中,互相轻轻敲击。听一听,看看是否能听到声音。 C. 把长气球装满水放在桌面上,把连接音叉的细绳系在气球一端,把细绳拉直,把耳朵贴在气球另外一端。轻轻敲击音叉,听一听,看看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注意事项:轻轻敲击石块,尽量不溅出水花,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3) 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8 页中。 (4) 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②讨论:以上四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向不同方向传播。 3. 综合概括,形成结论。 ①引导:通过活动 1 和活动 2 的探究,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②总结: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向不同的方向传播。 (三) 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 制作土电话。 引导:我们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可以设计制作一些传声小装置,比如土电话。 (1) 掌握制作方法。 ①讲解:准备两个纸杯,将纸杯底各打一个小孔,分别将棉线两端塞入杯中,在棉线两端绑上牙签,用来固定。试着用这个土电话和其他同学通话。 ②注意事项:棉线要拉直,要与杯底垂直;说话的学生声音要小,避免其他学生通过外界直接听到声音。 (2) 制作土电话。 学生分组制作土电话,并尝试进行通话。 (3) 探究土电话。 ①引导:如果我们把棉线换成其他的材料,比如尼龙线、塑料软管等等,听一听,通话效果是否有变化? ②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4) 得出结论。 小结:声音可以通过棉线、尼龙线、软管里的空气传播,不同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2. 月球上的交流方式。 (1) 引导: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航天员怎样互相传递信息呢? (2) 播放:航天员在月球表面利用无线电装置交流的视频或图片。 (3)小结: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航天员要借助于电子通信设备,将声音转换成无线电波进行通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