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电现象 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准备: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各种家用电器,师:在同学们家里,有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名称吗?生:电灯、电脑、电话、电视、电风扇……,师:它能都要消耗什么样能?生:电能。师: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电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生:电灯不亮,电脑无法上网,不能看电视……师:电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电呢?是节课我们先学习电现象,板书课题:电现象,一。静电现象。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摩擦起电 活动一.用毛皮摩擦过橡胶棒靠近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纸屑。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活动二.用丝绸摩擦过玻璃棒靠近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丝绸摩擦过玻璃棒吸引纸屑。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丝绸摩擦过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师生: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师简单介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静电感应和接触带电。 师: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玻璃棒都带了电,那么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一样吗? 活动三,将一根用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接近它,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相互排斥)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玻璃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玻璃棒接近它,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相互排斥)将一根用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丝绸摩擦过玻璃棒接近它,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相互吸引)。 师: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2.两种电荷 师: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被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讨论:生活中有哪些摩擦起电现象? 生: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有一些灰尘 电视机的荧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 冬天脱毛衣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 4.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 课件展示:原子结构图:如右图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是电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课件展示:摩擦起电的原因: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强调:转移的电荷是负电荷,而不是正电荷. 摩擦起电的条件 5.电荷量(Q) 师讲述: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2.单位:c 3.常见带电体所带电荷量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10-7c 1s内通过手电筒小灯泡的电荷量0.3c 雷电时,一片云的带电量十几到几十库仑 6.放电现象 师:带电物体失去电荷的现象叫做放电。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一个失去电子,另一个得到电子,都恢复电中性的过程叫电中和。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自然界中只存在着_______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__________,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_________。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 2.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只是_______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是两个物体带上了等量的________。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生畅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巩固延伸:练习珊3.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