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案

资源简介

课时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决定的。
(2)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试判断:公有制领域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
提示 ×。公有制领域还可以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要素分配。
(3)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人类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1)必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还实行按要素分配。
(2)要素的内容:主要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
(3)意义:有利于让各种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请思考: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去年,李某按劳分配的收入是多少?按要素分配的收入是多少?
提示 国有企业中的工资及奖金属于按劳分配收入,个人专利转让费及房屋租金属于按要素分配收入。所以李某按劳分配的收入是44000元,按要素分配的收入是11000元。
4.居民收入的分类
(1)原因: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2)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请思考:什么是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提示 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5.劳动致富
(1)原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劳动创造。
(2)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1.全面理解按劳分配
所有制角度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当中,但并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如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
劳动收入角度
并非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只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才是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
主要表现形式
①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中工作人员及公有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③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

2.比较几种不同的要素分配
类别
对应形式
按劳动要素分配
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按技术要素分配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按土地要素分配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提醒:按要素分配的目的在于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按要素参与分配,会导致谁占有的生产要素多,谁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开收入差距,甚至导致分配不公平。

3.注意区分几种常见的收入形式
(1)区分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①合法的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
②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包括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等取得的收入。
③并不是所有的劳动收入都是合法收入,也并不是所有的非劳动收入都是非法收入。国家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2)区分财产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①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和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和财产增值收益等。通俗地说,财产性收入就是人们投资理财所获得的收益。
②经营性收入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即企业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通常表现为现金流入、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3)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家庭或个人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转移支付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例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我国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方式要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这表明(  )
A.决定分配方式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
B.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C.分配制度不完善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D.个人收入高低与生产力发展无关
答案 B
解析 分配方式要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这表明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B正确。
例2 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降的形势下,投资基金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老王买了某公司基金,3个月后他收到5000元分红。老王的这笔收入(  )
①属于按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②是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
③与老王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联系在一起
④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基金的分红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合法的非劳动收入,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购买基金获得的分红收入属于非劳动所得,③说法错误。

判断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标准
(1)依据范围: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范围内,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一定没有按劳分配。
(2)依据分配尺度:凭借劳动获得的收入是劳动所得;凭借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获得的收入是非按劳收入所得。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2.要求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3)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请思考: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
提示 属于初次分配。最低工资标准是政府制定,由企业在初次分配中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报酬。
(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消除贫困。
①原因:消除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②措施: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试判断:收入分配公平就是指平均主义。(  )
提示 ×。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
请思考: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是不是就要消除收入差距?
提示 不是。收入分配公平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借收入分配公平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具体内容
根本措施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重要举措
初次分配
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再分配
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消除贫困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不直接干预。
(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体现效率,促进公平。这样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提醒:1效率侧重于把“蛋糕”做大,主要强调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增加,从分配的角度看必然涉及拉开收入差距。而公平则侧重于把“蛋糕”分好,主要强调收入差距要合理。
2效率与公平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过分地强调效率,会影响到公平的实现;同样,过分地强调公平,又会影响到效率的提高。


例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中多次提出,让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下列措施中能直接体现“获得感”的有(  )
①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②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③协调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④扩大就业让劳动者更加有尊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使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①说法正确。②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④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从而让劳动者拥有更多的“获得感”,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例4 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根据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纳入专项附加扣除。这一规定(  )
①保护劳动所得,实现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②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能够缩小分配差距
③是运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④说明国家积极履行再分配调节职能,促进社会公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纳入专项附加扣除,这一规定说明国家积极履行再分配调节职能,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能够缩小分配差距,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与这一规定无关,排除;这一规定属于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排除③。

情景一 初入职场
2019年,小李大学毕业,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小李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工作业绩突出,工资迅速升到了令同事羡慕的5000元/月。
(1)小李所在的企业属于哪种所有制形式?小李的工资属于何种分配方式?
情景二 想去外企
小李的大学同学小刘毕业后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月薪、福利待遇比小李好一点,小李萌发了跳槽的念头,也想到外资企业去工作。
(2)讨论交流:小刘在外资企业获得的月薪、福利待遇属于哪种分配方式?现阶段,我国允许这种分配方式存在吗?
情景三 又想去私企
小李的大学同学小孙在某私人企业工作,年薪为20万元,转让一项专利技术获得15万元收入,炒股获得收入2万元。小李也想到私企去工作。
(3)材料中的20万元、15万元、2万元的收入分别是通过哪种分配方式获得的?
(4)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有什么意义?
答案 (1)小李所在企业属于公有制;小李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
(2)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相应地就必然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20万元的收入是按劳动要素分配获得的,15万元的收入是按技术要素分配获得的,2万元的收入是按资本要素分配获得的。
(4)实行按要素分配,有利于让各种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素养感悟
1政治认同:增强对我国分配制度的政治认同,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
2科学精神:正确认识各种分配方式的地位、存在的领域及其作用。
3法治意识:依法保护各类产权,提高法治意识。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_______决定的。(  )
A.产品结构 B.产业结构
C.所有制结构 D.消费结构
答案 C
解析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故选C。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
①李四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奖金
②钱某承包工程获得的经济收入
③张三在某外资企业获得的工资
④王某承包了集体土地经营所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①④符合题意。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够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是因为(  )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C.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答案 A
解析 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它是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故选A。B是结果,不是原因;按劳分配是对剥削制度的否定,但不是消灭剥削的重要条件,排除C;D错误,它体现了劳动者“平等分配”而非“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4.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土地换股权”模式,该模式的实质在于,在农村土地流转和村办企业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对该模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分红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收入
②分红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③改变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
④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分红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故选①,排除②;③说法错误,“土地换股权”模式并没有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5.有甲、乙、丙三人,甲是某国有控股企业的总工程师,并有一项专利技术卖给该企业;乙是一家日本在中国独资企业的职工;丙在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持股上岗。下列对甲、乙、丙三人收入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②甲转让专利技术的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
③乙的工资收入所代表的形式有利于促进分配公平
④丙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甲是某国有控股企业的总工程师,其工资、奖金、津贴收入属于按劳分配,①正确;甲转让专利技术的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②正确;乙的工资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不利于促进分配公平,③说法错误,排除;丙在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持股上岗,丙的收入不一定属于按劳分配,④说法错误。故答案选A。
6.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这表明政府的转移支付(  )
①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形式
②从根本上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③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贯彻落实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政府的转移支付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①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政府的转移支付属于再分配的范畴,而不属于个人收入分配,故排除②④。故答案选C。
7.某国有控股企业改革分配机制,高薪聘用科技人员,逐步实行员工持股参与分配的方法,允许他们以科技成果入股。此举有利于(  )
A.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体作用
B.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C.通过再分配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D.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
答案 D
解析 该国有控股企业的这一举措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激发持股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D项符合题意;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国有经济是主导,A项说法错误;这一举措会拉开收入差距,B项与题意不符;这一举措属于初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C项说法错误。
8.“分配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分配率一般在54%~65%之间,而我国则在15%~21%之间。下列有利于提高我国“分配率”的是(  )
①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
②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
③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
④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劳动报酬增长,能够提高分配率,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①观点与题意不符,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涉及的是再分配,而不是初次分配,不符合题中分配率的含义,故排除。②观点与题意不符,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不能提高分配率,故排除。答案选D。
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我们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我们一定要兑现这一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了新的成就。
结合材料,运用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分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答案 (1)必要性: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消除贫困。贫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消除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2)措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消除贫困,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