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物态变化 温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量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通过观察冰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 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摄氏温度的定义。 难点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的特征。 自制温度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从本节开始,学生们真正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物理、学习物理。因此要本着从简单入手、从现象入手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研究的方法。本节的两个重点内容是“物态及其变化”和“温度及其测量”。本节内容安排上注意体现了《标准》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主要介绍了温度的概念与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关于物质的三种存在状态,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过,但学生对于不同状态物质的特征并不太理解。不过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相信多数学生会很轻松地理解本节内容。 温度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但教材的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认识到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就可以了。学生对此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至于温度的测量、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使用,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温度的测量,掌握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教学过程简述] 环节1:物质存在的状态 情境1:物体分类(学生活动)。 出示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并回答分类的理由 观察分好类的三种物体,思考其不同点。 引出:固、液、气的不同特征,并填写“固、液、气特征表”。 固、液、气特征表 状态 形状 体积 固态 一定形状 一定体积 液态 没有固定形状 一定体积 气态 没有固定形状 没有一定体积 环节2:物态变化 情境2:让学生手里拿些雪块,过一段时间后。 问题:物质存在的状态总保持不变吗? 实验演示:化冰实验 问题:在什么条件下,冰块发生了状态的改变? 引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状态可以发生变化。“温度变化”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条件。 环节3:温度的概念 引入:夏天天气很热,到了秋天天气就会变凉,而冬天会很冷,春天时天气较暖。“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用温度表示。 体验1:教师准备三杯水(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请学生用手指触摸,并描述感觉。 步骤1:将左手食指浸入冷水杯,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杯,说出左手的感觉和右手的感觉。 步骤2:将左右手食指同时浸入温水杯中,再说出此时的感觉。 引出: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来测量。 环节4:温度计 体验2:让学生拿着桌子上准备好的温度计进行测量桌面上一些物体的温度。 体验3:利用桌面上已有的材料自制温度计,讨论总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体验4:比较自制温度计和真正温度计的差别,引导学生提出需要给自制温度计标上刻度. 环节5:摄氏温度的规定方法 讨论如何给自己制作的温度计标上刻度,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环节6:小结. [教学板书]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