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内容。这节内容的学习为以后的欧姆定律及动态电路的打下基础内容,是研究电路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初三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物体的导电性有初步感性认识,并且学会了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但学生对影响电阻的因素缺乏理性认识的理解。但前面已经运用类比法,将电流类比为水流,这里学生也可以通过类比水流受到阻碍的因素的方法,得出可能影响导体电阻因素的猜想,并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这些因素对电阻的影响。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知识有很大的兴趣,学习能力强。但学生个体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有差距,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类比法的运用 2、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及实验。熟悉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并培养解决一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难点:如何利用现有工具探究横截面积对导体电阻的影响。 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拆机、装机并通过交流、讨论来识别各个部件的名称与简单功能。 2.协作学习法 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的成员互相协作来完成任务。 3.讨论交流学习法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总结组成,在此过程中,各个小组间得到交流。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 1.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1)小组协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互帮互助法 由于学生水平有差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给基础差的学生讲解,学生之间传递的知识往往比老师传授的更容易接受,这样基础差的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好的学生得到知识的巩固。 (3)指导实验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 不同的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即电阻不同。那么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今天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进行证明。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根据类比方法,猜想出可能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种类,长度,横截面积。 那么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面对多因素问题 我们要用什么研究方法。 2、在实验中你如何将导体的电阻“显示”出来?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依次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1:面对多因素问题,我们要使用控制变量法这种研究方法。 问题2:电阻表示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所以电阻不同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电阻越大、阻碍越大,电流越小。因此可以通过观察电流表中电流的示数来间接判断物体的电阻大小。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设计出实验的电路图和实验原理。 学生:1、实验电路图教师: 2、实验原理: 通过比较通过电流表中的电流大小来判定电阻的大小。电流大,电阻小。电流小电阻大。 实验探究过程 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控制的变量:_____________ 根据控制变量法选取材质不同的两个物体, 观察实验并记录 物体 电流表示数 电阻 4、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探究二、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控制的变量: 2、根据控制变量法选取长度不同的同种物质构成的两个物体, 3、观察实验并记录 物体 电流表示数 电阻 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问题1、面积对导体电阻大小影响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导体? 问题2、我们的实验面板上所有的导体的横截面积相同,如何比较横截面积呢? 控制的变量: 2、根据控制变量法选取长度不同的同种物质构成的两个物体, 3、观察实验并记录 物体 电流表示数 电阻 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点拨提高: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玻璃是绝缘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很大,电阻很大。但是我们可以使玻璃成为导体。请同学观察以下的实验: 播放视频:加热玻璃片 通过视频我们发现,导体的电阻是大小不仅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还和导体的温度有关。 三、归纳总结、课件演示 大量实验表明: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取决于它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它因素无关。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通过对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解答。理清实验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现象分析及实验结论的得出,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通过分析实验原理、动手分步探究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掌握了一套严谨的物体研究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最根本的研究问题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思想。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科的趣味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