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吴现明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2、能针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和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3、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4、能收集、记录研究声音产生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5、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能主动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对自己的观察进行反思、评价与修正。6、积极参与合作性是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重点: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2、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难点: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准备:1、(教师)音叉、音锤、玻璃水槽、队鼓、铜锣、敲锣鼓的木棒、黄豆、水及相应的图片和视频等。2、(学生)活动手册、长江作业、铅笔等。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单元主题图。(在喜庆的日子里,常常能看到社区居民敲锣打鼓的场景,他们用锣鼓声来表达喜悦的心情。每当听到锣鼓声,我们是否想过,声音是怎么产生与传播的?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之分?)2、出示课题:(13声音的产生)(板书)(我们的身边充满声音,如音乐声、汽车刹车声、物体碰撞声、谈笑声......声音当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依次播放音乐声、汽车刹车声、物体碰撞声、谈笑声。二、探究1、感受声音,在校园与大自然里,我们会听到哪些声音?依次出示图片及声音(同学们跑步风吹植物的枝叶小河的流水鸟儿鸣叫)还能举出更多周围的声音吗?(依次播放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前的打雷声天空惊雷声清脆的闪电雷声自然灾害预警声浪花拍击海礁石声)3、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小组合作)⑴、想办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声,观察它们发声时出现的现象。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活动手册。(用音叉、音锤和水做发声实验在锣里放一些水,敲锣在鼓上放一些黄豆,敲鼓说话时将手轻轻放在喉咙的两旁)(安全提示:不要用力敲击实验器材,敲击时不要对着他人的耳朵)由小组发言后得出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不断的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方式叫做振动。(板书)⑵、怎样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用木棍敲鼓用音锤敲音叉)(提示学生注意方法)由小组发言后得出结论:只要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板书)⑶、根据实验现象,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小组发言后得出结论: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板书)4、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在音乐会上,我们听到了多种乐器发出的优美声音,这些乐器分别是怎样发声的呢?(让有过经历或经验的同学发言)(拉二胡时,将手轻轻放到琴弦上,有什么发现敲钢片琴时,用手轻轻触碰琴键,有什么感觉弹古筝时,观察琴弦出现的现象吹笛子时,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三、小结回顾这节课做了些什么,将板书内容再现。四、解决问题(一)、填空1、如图,小明用音锤轻轻地敲击音叉。发出声音时,小明用手指轻轻触摸音叉,感觉到。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发现。2、将钢尺放置在桌面,将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10厘米,手按住钢尺桌面上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发现。3、将泡沫、塑料颗粒或米粒放在鼓皮上,用鼓槌轻轻敲击鼓发现,用手轻轻触摸发声的鼓皮,感觉。4、轻轻拨动拉紧的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发声的原因是,要使橡皮筋停止发声应。5、我的发现:声音是由产生的。(二)、讨论人可以发出那些声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