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让学生研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声音是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尽管有这些经验,但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大多学生并不是很清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物理问题,并能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归纳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选择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会描述实验现象,领悟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联系社会生活,运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来解释相关现象,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意识和发现生活中物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小鼓、小球、水、水槽、塑料袋、闹钟(发声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 (1)问题导入 师:播放自然界的几种声音,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从不同的方面给出物体发声的例子,让学生猜想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猜想物体发生时的特征。 (2)进行实验 师:同学们做一下表格中的几个实验。 发声体 现象 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鼓面 鼓面发声时小球会跳动 生:动手进行实验。 (3)教师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上述实验中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有些发声体的振动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感知它? (4)分析论证 生:从上面的活动可以看出,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振动;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从而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师:补充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5)知识拓展 蝉是靠腹部的音膜和共鸣器发出声的;蟋蟀是依靠翅膀摩擦发声的。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 (1)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师:介绍宇航员在月球上交谈的情景,提出问题:近在咫尺的他们为什么要借助电磁波才能交流? 请两名同学进行“土电话”游戏,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能听到他们交谈的内容吗? 在学生的疑问中引入“声音的传播”的教学。 (2)探究活动设计 师:接下来我们来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同学们先思考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实验方案。 生:思考讨论后,和老师共同确定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1:固体传声实验 用课桌做实验,两位同学一组,甲将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上,堵上另一只耳朵。乙在甲看不到动作的情况下轻敲甲的桌底或桌腿。甲能够听到乙敲桌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 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实验3:气体传声实验(演示) 教师演示课本28页的实验(真空罩中的闹钟),在实验过程中把响铃的闹钟放在被渐渐抽出空气的玻璃罩内,人所听到的铃声强弱就会有着明显的不同,同学们能很容易理解“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传播介质 结论 课桌实验 课桌 固体能传播声音 水中的闹钟发声 水 液体能传播声音 两人交谈 空气 气体能传播声音 真空铃实验 无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分析论证 生:大量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师:补充声音是一种波,声波与水波相似。 知识点3:声速 (1)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会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 运动员百米赛跑,计时员为什么要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响声才开始计时? (2)学生分析论证 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得出声速。并阅读课本30页介质中的声速表格,分析总结:声速的影响因素:介质种类和温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固体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快。15°C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3)回声 回声:声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回声的条件: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时间(大于0.1s) 回到人耳,就能听到回声。 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等。音乐厅利用回声使演奏效果更好。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5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教学目标设置合理,与学生的基础相符、能够较好达到德育目标。教学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景,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学生反映积极,所设情境符合学生实际,能够较好的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第二个重要的环节是实验探究,学生互动积极,都能较好的体验声音的产生过程,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所提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的反映和回答,从而引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总结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通过这些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