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
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关键能力:
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验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3、核心素养:
领悟实践的重大意义,积极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责任担当。
【教学重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导入新课: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现象、本质和规律),人能够能动地
改造世界。人能够认识世界,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
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P42-46,思考下列问题:
(认真阅读、勾画答案,标记疑难、提出问题。)
1.
什么是实践?
2.
实践有哪些特点?
3.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5.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实践?
师生剖析实践的概念:(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教师点拨:实践主体:人
实践对象:自然界或人类社会
实践是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针对性练习,下列属于实践的有①医生治病
②作家构思小说
③蚂蚁搬家
④厦门海湾型城市战略研讨会
⑤教师上课
⑥防治甲型H1N1
⑦开采石油
⑧学生看书
答案①⑤⑥⑦
情境探究:新编愚公移山: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土筐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
愚公移山是实践活动吗?
该故事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特点的?
师生分析:实践的主体(愚公――人)
实践的手段(畚箕等―工具、设备)
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自然界)
得出结论::实践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得出结论::实践特点(2):实践具有能动性
愚公使用榔头、土筐等工具体现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愚公全家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体现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移山的工具也需要他人提供;
得出结论::实践特点(3):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3、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阶级斗争,法官办案等。
(3)科学实验
针对性练习,下列属于实践的有哪些?分别属于实践哪种形式?
开展农业生产:生产实践
猩猩钩食白蚁:不是实践,主体不是人
香港国安法制定实施:变革社会的实践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是实践,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天问一号”探索宇宙:科学实验活动
选择题巩固练习
认识从哪里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西红柿被人发现它的食用和营养价值,说明了什么?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吃一吃。”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毛泽东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2)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人们通过向他人和书本学习而获得的知识。
这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与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不矛盾。因为书本知识虽不是由我们通过实践得来的,也一定来自前人、他人的实践。
结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新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②实践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发展。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可以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事实胜于雄辩”。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
举例: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说明黄鼠狼是偷鸡专家?
认识1:黄鼠狼是偷鸡“专家”
认识2: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
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一年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
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师给出材料: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摇撼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造福人类。
结论: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毛泽东
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播放视频:习近平寄语青年。
引导学生领悟实践的重大意义,积极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责任担当。
师生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促进实践发展;错误认识阻碍实践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认识的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师生分析:关于“实践”
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误区二:实践是我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误区三: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误区四: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误区五: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误区六: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课堂小结】:学生概述本节课内容,教师强调主干知识。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巩固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