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呼吸和消化单元实验报告 实验十五:借用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 (1)实验材料:塑料管、小气球、玻璃瓶、橡皮膜或气球皮。 (2)实验步骤: ①向下拉动皮球皮时,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思考此时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②把皮球皮向上顶起时,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思考此时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3)实验现象: ①向下拉动皮球皮时,小气球会鼓起,此时是吸气过程。 ②向上顶起皮球皮时,小气球会瘪下去,此时是呼气过程。 实验结论:膈肌收缩时,位置下降,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过程;膈肌舒张时,位置上升,肺中的气体排出完成呼气过程。 实验十六:建议利用肺活量测量袋测量我们自己的肺活量。 (1)实验步骤: ①展开测量袋。 ②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③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 ④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 ⑤用肺活量测量袋依次测量5名同学的肺活量,每个人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计入下表中。 ⑥比较男、女生的肺活量,说说肺活量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论:肺活量与性别可能有关,男生的肺活量般比女生的肺活量大。 实验十七: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1)实验材料:塑料盒、一块馒头、一块土豆、碘酒、滴管。 (2)实验步骤: ①在馒头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馒头的颜色变化。 ②将土豆切开,在土豆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土豆的颜色变化。 (3)实验现象:土豆、馒头遇到碘酒都变成了蓝色。 (4)实验结论:土豆、馒头中含有淀粉。 实验十八:辨别脂肪的方法。 (1)实验材料:一张白纸、食用油、一粒花生、一小块肥肉、干净的水、棉签。 (2)实验步骤: ①用棉签蘸一点清水,涂抹在白纸上。 ②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油迹并不会消失,这是食物中存在脂肪的证据。 ③再用肥肉、花生挤压,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清水、食用油的痕迹比较。如果接近食用油的油迹,就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3)实验现象:肥肉、花生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相同,与水留下的痕迹完全不同。 (4)实验结论:食用油、肥肉、花生等食物中含有大量脂肪。 实验十九: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一块馒头、小盘子。 (2)实验步骤:从馒头上取下三块大小、形状相同或近似的馒头,分别放入口中咀嚼一次、三次、五次,然后将口中的馒头吐在小盘子中,观察、描述馒头的变化,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3)实验结论:口腔中的牙齿、舌头、唾液在咀嚼食物时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实验二十: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和“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1)实验材料:硬纸板、大塑料口袋等。 (2)实验步骤: ①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 ②学生们按照口腔中牙齿、舌的位置站好,手里拿好道具。 ③模拟“馒头”的学生进入口腔,其余同学按照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完成模拟实验。 (3)实验结论:馒头在牙齿的咀嚼作用下,成为小颗粒,增加了馒头的表面积。舌能够使食物在口腔中翻动和搅拌,这样能够使食物被牙齿充分切碎研磨,让唾液充分和食物混合,提高消化效率。馒头在被咀嚼过程中会被唾液浸湿变软,利于下咽。 实验二十一:食管工作的模拟实验。 (1)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软管一根(内径2厘米左右,长约30厘米),煮熟的米饭团。 (2)实验步骤: ①将一支干净柔软的透明塑料管,竖直摆放,模拟我们的食管。 ②将一块馒头放入“食管”,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管的蠕动。馒头会顺着塑料管向下移动,直到“食管”的出口处。 (3)实验结论:食管的功能是通过食管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产生的蠕动将食物输送到胃里。 实验二十二:模拟胃的工作。 (1)实验材料:一个塑料袋,切成小块儿的馒头和煮熟的蔬菜、水。 (2)实验步骤: ①在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儿的馒头和煮熟的蔬菜。 ②反复揉挤这个袋子,观察发生的现象。 (3)实验现象:反复揉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逐渐被磨碎、揉烂。 (4)实验结论:胃的功能是磨碎和分解食物,帮助消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