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影子的变化 第 1课 光与影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会形成阻挡物的阴影。即知道影子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光和不透明物体。影子的形成还需要屏(被投射物质)。 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照射的位置有关系。 科学探究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记录下来。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STSE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3.从童趣的游戏中发现光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影子形成的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手电筒、4 开的白纸、杯子或纸盒等(作为遮挡物)、透明的物体、铅笔或 4厘米长的木棒、橡皮泥、阳光下影子的图片、皮影戏视频、实验计划单等。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猜一猜: 我有一个好朋友,总是跟我走,有时在我前有时在我后,有时在我左有时在我右,直到天黑了,我们才分手。(猜猜我的好朋友是谁?说说理由) 2.说一说: 观察阳光下常见物体的影子图片(阳光下人的影子、树的影子等图片)、观看一段皮影戏视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3.玩一玩: 影子游戏。提供一只手电筒,玩一玩手影游戏。 4.想一想。 结合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皮影戏、手影这些现象提出问题:刚才看到的这些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5.引入新课。 影子的形成是不是和光、遮挡物有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光与影”。 二、活动 1:探究影子的形成 1.提出问题: 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呢? 结合刚才的图片、皮影戏、手影游戏描述影子产生的过程,尽可能的描述得完整。具体讲讲游戏中的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按照“如果……那么……”的假设表达方式来进行猜想)(预设:要有光、遮挡物、屏。) 思考:没有遮挡物,会有影子吗?如何用实验验证呢?(学生叙述实验方法:用手电筒直接照射墙面,看有没有影子。再用物体如杯子挡住光,看有没有影子?)什么样的遮挡物才会产生影子呢?如何用实验验证呢?…… 2.设计实验方案。 阅读教材 P31 页第 2 小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出各自的实验方法。 3.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4.交流描述。 描述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按照“我们是怎么做实验的、发现了什么现象,那么这个实验说明影子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呢?”的顺序进行描述) 5.归纳总结: 影子是怎样产生的?需要哪些条件?。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产生影子需要三个条件:光、不透明的遮挡物、屏) 板书: 第 1 课 光与影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影子是怎样形成的?需要哪些条件呢? 二、活动 2:观察影子的变化 1.提出问题。 在探究影子形成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影子有哪些变化?(发现了影子的方向、长短、大小、形状有变化。) 影子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测:影子的方向、长短可能与手电筒照射的位置有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手电筒的光、遮挡物、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2.讨论: 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吗? 出示实验器材:手电筒为光源、铅笔或纸盒为遮挡物,橡皮泥(将铅笔或 4 厘米长木棒黏在桌上或白纸上、桌面或白纸为屏); 研究问题一:影子的方向、长短与手电筒照射的位置有关吗? 研究问题二:影子的大小与手电筒的光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吗? 研究问题三: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吗? 3.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分小组选择不同的问题研究,也可以选择两个问题来进行研究。) 在实验里改变的是什么?不改变的是什么?分组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发言完善方案。 4.提出实验要求: 按设计的方案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屏上影子的变化,将实验记录写或画在实验记录表中。 5.分组实验: 分别用手电筒从不同方向去照射竖立在桌面上的铅笔(或木棒)、调整手电筒的光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调整遮挡物和屏之间的距离,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6.交流汇报、总结归纳。 (影子的方向与光照射的方向相反;影子的长短与光照射的角度有关系,斜射时,影子长;直射时,影子最短。影子的大小与光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遮挡物离光源近,影子大;遮挡物离光源远,影子小。影子大小还与屏与遮挡物位置关系、行进中光的方向有关。) 三、拓展活动 1.我们发现了影子的秘密。其实影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多。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科学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无影灯,让医生们在手术时不再受影子遮挡视线的困扰。找一找,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影子的? 2.关于影子你还想研究了解什么? 板书 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