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告别野蛮 第1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告别野蛮 第1课时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告别野蛮 第1课时
主备人:朱小利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并能整理、归纳有效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学习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学习过程:
(一)自学演练
1.阅读课本P36第一段,说说文字的雏形是什么样的?
2.比较P36图2-22、2-23回答: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人们在使用它们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3.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阅读教材P36-37并结合2-25、2-26、2-27,完成表格。
比较: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甲骨文
古老文字 各自特点 共同点
发源地 形成时间 发明者 构造特点 书写材料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甲骨文
4. 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5.刻在龟和兽骨上的文字,叫 ,它记录和反映了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开始的。
(二)点拨释疑
材料一:汉字的起源,自古就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就是黄帝手下的仓颉造字。相传,长着四只眼睛,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运行之势,两只用来俯察底墒龟文鸟迹之象。他从自然造化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文字。 ——课文
材料二:……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 ——鲁迅《门外文谈》
1.两则材料你同意哪个观点?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
2.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3.文字产生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归纳小结
(四)巩固拓展
1.被称为“楔形文字”的是(    )
 A.埃及的象形文字;B.苏美尔人的象形文字; C.汉字 D.拼音文字
2.清代京官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的雕刻符号就是 (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刻画符号
3.下列文字描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甲骨文是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
C.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
D.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记录与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文字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2)文字是统治者受到启示创造的;
(3)不同的文明区域有不同的文字;(4)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告别野蛮的标志.
A.1)(2)(3); B.(2)(3)(4) C.(1)(3)(4) D.(1)(2)(3)(4)
5.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是黄帝手下的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智慧超群,长着四只眼睛,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运行之势,两只用来俯察地上龟文鸟迹之象。他从自然造化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文字。
(1)上述图片分别代表的是哪种文字?它们分别是古代的什么人发明的?(6分)
(2)传说故事也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料,里面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仓颉根据“群星运行之势”、“龟文鸟迹之象”创造了文字,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最初的文字是由什么演变过来的?(2分)
(3)请谈谈文字产生的历史意义。(3分)
(五)课堂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