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构成物质的微粒——离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2)了解离子的概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3)知道如何区别原子与离子的结构。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离子的概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教学难点:离子符号的意义,原子与离子结构的判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复习回顾:1、原子的结构. 2、画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板书课题:离子的形成? (三)新课教学 提问:元素的化学性质由什么来决定呢?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 老师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探究: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电荷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如:Na+、Cl- 练习:请同学们用结构示意图分别画出镁原子、硫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学以致用:说出下符号的意义:S2- 3S2- 活动探究:? 小组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 1、不同点: 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2.相同点(联系): 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活动探究: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说出下面分别是哪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2.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 A.m+n+a B.m+n-a C.a-n-m? D.a+m-n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可能是原子和分子?????D.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六)课堂跟踪反馈 ? 1.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 ? ) ? A.水受热后汽化????????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 C.氧气溶解于水????????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 (? ) ?A.X=Y=Z? B.Y>Z>X C.X>Z>Y?? D.Z=Y>X 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 4、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 )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 C.①④⑤??D.②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