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目 化学 课题 4.3质量守恒定律 时间 年 月 日 主备教师 评价等级 年级 九年级 班别 小组 学生姓名 【复习】 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物的 先分裂成 , 再重新结合成生成物的 。 【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关键词语; 2.用化学变化实质及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3.熟悉托盘天平的使用。 【导课】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呢?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演示】实验4-7、4-8、4-9 【预习】课本110—113页 一、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 变化,对 变化无意义; (2)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 ”守恒,并不包括其他方面,如体积不一定守恒; (3)不能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简单理解成“反应物”,因为有些反应物不一定全部参与反应,有“过量”问题; (4) “反应生成的各物质”仅指该化学反应过程中新生成的物质(包括沉淀或气体),与此物质在反应之前已经存在的量无关。 (5)很多化学反应有气体生成,定律中“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气体,不能因为生成了气体而误认为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如 ; (6)有些反应有气体参与,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该气体的质量,忘记的话,往往会误认为反应后物质的质量增加,如 ; 2.质量守恒的原因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理解:反应物的 先分裂成 , 再重新结合成生成物的 。在这个过程中,原子只是重新组合,但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改变,所以化学反应中存在质量守恒定律。 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归纳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 (1)五个不变:①宏观(2个):反应物和生成物 不变 元素的 不变; ②微观(3个): 原子 不变 原子 不变 原子 不变; (2)两个一定变:①宏观 物质 一定变; ②微观——分子 一定变; (3)一个可能变:分子的 可能改变 二、托盘天平的使用 1.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________克。 2.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前,先把游码放在________的________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如果平衡,指针静止时指在________的________。如果天平未达到平衡,调节________的________使天平平衡。 3、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________盘,砝码放在________盘。砝码要用________取。先加________的砝码,再加________的砝码,最后________,直到天平平衡为止,记录所加砝码和________的质量。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________中,把游码________。 4.称量干燥的固体化学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把药品放在________称量。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________ 里称量。 【展示】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3.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4.质量守恒定律中的五个不变; 5.质量守恒定律中的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 6.托盘天平的使用。 【反馈】 1.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原子的种类 B.原子的数目 C.分子的种类 D.分子的数目 2.下列各项:①物质种类②物质的总质量③元素种类④分子种类⑤分子数目⑥原子种类⑦原子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A.①②⑥⑦ B.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⑤⑥⑦ D.②③⑥⑦ 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并且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5g水受热变成5g水蒸气 B.5g食盐溶解在95g水中,成为100g食盐溶液 C.100mL水加入100mL酒精,成为体积小于200mL的溶液 D.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 4.下列事实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是 ( )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增加了 B.水结成冰 C.煤燃烧后留下的煤灰比煤的质量减轻了 D.用12 g碳作原料可制得44 g二氧化碳 5.一学生要用托盘天平称量2.5g药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他应该( ) A.减少药品B.向右盘中加砝码 C.移动游码 D.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6.某学生欲称取4.3g氯化钠,他在左边托盘上放了4g砝码,又把游码移到0.3g处,然后在右托盘上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这时托盘上氯化钠的实验质量是( ) A.4.3 g B.3.7g C.4.0g D.4.6g 7.(2013武汉) 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图所 示的小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40 cm长的粗铜线,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左边一端铜丝加热1-2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①_______________ _____;②________ _____ ___。 【反思与收获】 - 60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