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凝聚法治共识 课件(共39张PPT+3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凝聚法治共识 课件(共39张PPT+3视频)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建设法治中国》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法治中国,正在路上。
《建设法治中国》第二框
凝聚法治共识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
法治中国的基本要素: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宁宁发现红绿灯坏了
爸爸想开一家小吃店
初中生小玲被爸爸要求辍学打工
壮壮发现有人乱砍滥伐树木
表哥和女朋友领取结婚证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与政府打交道。遇到下列情况,应该找政府哪个部门?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工商局
教育局
林业局
民政局
思考: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政府部门?
国防部、外交部、水利部、司法部、财政部…
政府公开的事项越来越多
近年来政府变化
老百姓参与政府决策越来越普遍
“最多跑一次”的办证窗口越来越便捷
李克强答记者问:让群众少跑腿、办成事
思考:实现群众到政府办事“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说明了政府的作用和宗旨是什么?
政府作用
维护社会治安
保障义务教育
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保障百姓住房
管理社会生活
提供公共服务
维护社会治安
保障义务教育
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保障百姓住房
人民政府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
人民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政府性质: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为人民服务
政府宗旨:
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何为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法治政府的目标:
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提出: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格、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要求)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要求)
(1)重要性: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政府该做什么
法定职责必须为
明确政府该怎么管理市场
法无禁止皆可为
明确企业不该干什么
结合视频思考:李克强总理提出政府要建立“三张清单”的目的是什么?
用“清单”明确政府权责,规范政府权力。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要求)
如何落实“依法行政入”?
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要求)
如何落实“依法行政入”?
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互联网+政务”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实现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只跑一次”“一次不跑”的真正落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务服务平台纷纷上线,不断推动各地从网络问政走向网络理政,实现了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监督政府行为的渠道?
“互联网+政务”是一种推动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便于公民参与和监督的新形式。它架起了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
“互联网+政务”能够把法律、法规、规章及时向社会传递普及,推送群众最关注的信息和服务。
“互联网+政务”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实现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只跑一次”“一次不跑”的真正落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务服务平台纷纷上线,不断推动各地从网络问政走向网络理政,实现了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
思考:互联网+政务的实施,有哪些好处?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政府角度: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公民角度: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国家角度: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要求)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
厉行法治的内涵
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厉行法治的内容要求
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我守法,是因为法律规定不能违法。
我守法,是因为我害怕,不敢违法。
我守法,是因为
违法会带来很多
麻烦,不愿违法。
我守法,是因为有法律才有自由,我选择自觉守法。
对于守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我守法,是因为法律规定不能违法。
我守法,是因为我害怕,不敢违法。
我守法,是因为有法律才有自由,我选择自觉守法。
不敢违法指的是公民由于害怕受到法律的强制性惩罚而守法,这是法治对公民在守法上的最低要求,是公民对法律的被动服从。
因为违法会带来很多麻烦而不愿违法,不是出于对法律的尊重而守法,也是一种守法较低的水平。
因为有法律的规定而不能违法,它体现的是公民对法律制度的认同以及基于对法律的了解而对自己行为结果的预测,能够用法律指引自己的行为,是公民对守法的一般感性认同。
因为法律才有自由,所以选择自觉守法,这体现的是公民对法治的信仰和尊崇,是公民对守法的高度自觉和理性认同。
自觉守法是全民守法的最高层次,是法治社会的应然状态,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每个公民都要养成相信法律、遵从法律、爱护法律的良好守法意识,把法治作为基本生活方式,将守法义务落实到每个公民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交警系统执法记录仪使用管理规定》要求:交通警察在道路在执勤、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交通事故以及从事驾驶人考试
和机动车查验时,应当佩戴、使用执法记录仪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客观真实记录执勤、执法工作情况及相关证据。
交警使用执法记录仪可以充分发挥执法记录仪的执法监督和固定证据作用,同时也是执法人员遵守法律的表现。厉行法治是对社会全体成员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也不例外,他们不仅要带头守法,更要成为普通公民尊法守法的表率。
厉行法治的主体:公民、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厉行法治的主体要求:
现代社会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各级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2001年12月04日是第一届全国法制宣传日。同时该日期也是国家宪法日,国家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1
宪法宣誓制度是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增加:“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条款。
全国法制宣传日、国家宪法日
2
宪法宣誓制度
厉行法治的社会文化环境要求:
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启示:
(1)法治社会要求公民权利意识、民主意识的觉醒。
(2)要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3)只有当法治精神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时,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才能成为现实。
(4)学生不仅仅是法治教育的学习者,更应成长为法治教育的宣传者,法治思想的传播者,将自己所学回馈社会,帮助他人,成为营造法治文化环境、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力量。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013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第六十八届会议决定宣布3月3日为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提高人们对世界野生动植物的认识。
被称为“史上最严”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于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道德教化
法律规范
思考:为实现保护野生动物的目标,我们不仅从道德方面宣传,而且运用法律来规范,这说明了什么?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结语
法治既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伟大的社会实践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让我们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
凝聚法
治共识
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的作用
厉行法治
厉行法治的要求
法治政府的宗旨
法治政府的基本准则
如何打造法治政府?
内容要求
厉行法治内涵
主体要求
社会文化环境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