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实验报告 实验一:比较有盖和无盖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1)实验材料: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塑料薄膜、橡皮筋。 (2)实验步骤: 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③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④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3)实验现象: ①两个杯子中水的高度全部低于标出的高度,没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比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少。 ②塑料薄膜上有水珠出现。 (4)实验结论:水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 实验二:观察倒扣在地面上的塑料盒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透明的塑料盒。 (2)实验步骤: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盒中的变化。 (3)实验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塑料盒內部岀现细小的水珠,放置时间越长水珠越大,当水珠增长到一定大小时会流下或落到地面上。 (4)实验结论:地面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进人到空气中,进入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可以变成水珠重新落回到地面上。 实验三: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烧杯、清水、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温度计。 (2)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3)实验现象: ①加热过程中,烧杯壁开始变模糊并且水面冒热气,杯底开始产生小气泡,气泡上升;随着加热进行,小气泡越来越多,上升速度越来越快;烧杯口有水汽形成,加热一段时间后,液面开始沸腾。 ②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温度升到100℃时,水出现沸腾现象;再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移走酒精灯后,温度开始缓慢下降。 ③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 (4)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上升到100℃时水会沸腾。水加热后有气体产生。 实验四: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1)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温度计、食盐、纯净水、碎冰、记号笔、药匙或小勺。 (2)实验步骤: ①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14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②将装有纯净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容器(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③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④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⑤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3)实验结论: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水结冰之后体积变大。 实验五: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1)实验材料:一支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温度计。 (2)实验步骤: ①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②在冰融化过程中,记录温度的变化。 ③当冰完全融化成水后,在试管内的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3)实验现象:冰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融化,试管壁不断有水珠流下,冰的体积慢慢变小,直至完全融化。 (4)实验结论:冰融化成水后,由固态变成液态,体积变小。 实验六: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1)实验材料:2个完全相同的小烧杯、2根玻璃棒、食盐、小苏打、纯净水、电子天平、量筒等。 (2)实验步骤: ①在2个小烧杯中分别放入50毫升水。 ②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成8小份,每小份约25克食盐(也可以直接用电子天平称量)。 ③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个小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④按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⑤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 (3)实验结论:食盐和小苏打都可以在水中溶解,但两者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 实验七: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实验材料:2个烧杯、食盐、冷水、热水、记录表。 (2)实验步骤: ①分别向2个小烧杯中加入50毫升的热水和冷水。 ②取食盐20克,平分为2份(每份约10克),同时分 别放入2个小烧杯中,都不搅拌。 ③静止不动,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④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 (3)实验结果:食盐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比在冷水中快。 (4)实验结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实验八:分离食盐和沙的混合物。 (1)实验材料: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水、烧杯、玻璃棒。 (2)实验步骤: ①将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加入水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②停止搅拌,静置一会儿,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3)实验现象:有部分固体消失不见了,但烧杯底部仍留有部分褐色固体。 (4)实验结论:食盐能溶解于水中,食盐微粒与水分子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肉眼看不到食盐颗粒;沙不能溶解于水中,最终全部沉淀于烧杯底部。 实验九:分离沙和食盐溶液。 (1)实验材料:沙和食盐溶液的混合物、烧杯、玻璃棒、漏斗、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 (2)实验步骤: ①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②用玻璃棒沾点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将漏斗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圈内,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 ③玻璃棒倾斜约45°,一端轻靠三层滤纸。过滤时将混合物沿着玻璃棒缓慢流入漏斗中,注意漏斗内的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④观察过滤前后烧杯中液体和滤纸的变化,认真记录。 实验结论:通过过滤的方法将沙与食盐溶液分离开。 实验十:分离食盐和水。 (1)实验材料:蒸发皿、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坩埚钳、放大镜、实验二中过滤得到的食盐溶液。 (2)实验步骤: ①将蒸发蒸发皿放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将酒精灯点燃放在石棉网下方,向蒸发皿中加入约10毫升的盐水。 ②边加热边搅拌。当蒸发皿底部出现大量白色晶体 时,熄灭酒精灯,利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③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做好记录。 (3)实验结果:将蒸发皿中白色颗粒与食盐颗粒进行对比发现,白色颗粒的形状、大小、颜色与食盐颗粒相近,都有咸味,都能溶于水。 (4)实验结论: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是食盐,溶液中的食盐不能随水一起蒸发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