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课件+含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课件+含视频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时政两分钟
●请你播报一则新闻并点评●
1.新闻事件:
2.两三句话点评:
第一框
法不可违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1.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遇到违法犯罪时,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合法应对;
2.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能够判断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了解民法的规范范围以及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提高自律能力,敬畏法律。
通过对法律的学习,明确各种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通过对法律的学习,明确各种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1、法律的规范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违法行为?(是什么)
  3、违法行为的种类及共同点(是什么)
  4、身边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5、如何做到遵章守法?(怎么做)






1月28日,公安机关最终确定一高中学生(男,16岁)有嫌疑。经核实,该学生出于“好玩”心态,用手机软件修改相关图片内容,发送给他人。其行为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并且对医院造成了不良影响。该高中生被带到了派出所……

1月27日下午,一张显示“冠县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实时通报,确诊病例1例”的图片在微信圈(群)中转发。
1.该学生为什么被逮到派出所?
2.你知道该学生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吗?
3.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第一框
法不可违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视频:捡到手机后






第一百零九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第二百七十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违法行为★ 






★运用你的经验
家庭困难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1)因为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是违法的事情。
(2)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违法,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第一环节★ 
★违法无小事★






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法律的规范作用
②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律的地位
③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违法的后果

违法



★ 
作用
地位
后果 






指引
作用
预测
作用
评价
作用
强制
作用
教育
作用
法律规范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
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
指引
作用
评价
作用






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法律得以实施的作用。
预测
作用
强制
作用






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教育
作用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什么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1、法律的规范作用(是什么)






以下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违法行为






  2、什么是违法行为?(是什么)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苏某限期归还手表。
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17岁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抢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判断一下这三种行为违法吗?他们属于同一类违法行为吗?






案件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
类别
1
2
3






案件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1
2
3
共同点
较轻
民法
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
较轻
行政
法律法规
行政制裁
行政违法
严重
刑法
刑事责任
刑事违法
①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②都是违法
行为;③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三兄弟”
①民事违法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






  3、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
种类:①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严重是违法行为)。
②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②都是违法行为
③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
违法行为
承担
民事责任
承担
行政
责任
(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赔偿损失;(八)支付违约金;(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赔礼道歉。 
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类。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留用察看、开除。行政处罚包括:(一)警告;(二)罚款;(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四)责令停产停业;(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六)行政拘留。
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平等的社会成员在民事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一看所违反的法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
二看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拘留,罚款
三看典型行为:如,扰乱公共秩序
1.行政违法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
3.判断违法行为类型的技巧
民事活动如买卖、运输、借贷、租赁、教育、医疗、保险、婚姻、投资等。进行民事活动时,应遵循自愿、公平、绿色、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守法、禁止滥用的原则。






1.小明的爸爸开车闯红灯。
2.李某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
3.甲把乙打成了重伤,丧失了劳动能力
4.影楼私自将别人的照片放大并展出。
民事违
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行政违
法行为
行政违
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第二环节★ 






★视频:男子疫情期间自称到过武汉
启示: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
01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
02
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03
盗窃、损毁路面井盖、照明等公共设施。
04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05
★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5
2
3
4
1
妨害公共安全
扰乱公共秩序
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侵犯人身权利财产安全
妨害社会管理
★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购置财产
01
签订合同
02
劳动就业
03
经营创业
04
结婚
05
启示: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






①谎报、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②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4、身边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小王家里饲养的宠物狗经常夜里狂吠,邻居很有意见,多次与小王交涉,小王却理直气壮的说:我有权养狗,狗叫是正常现象,邻居于是报警,说狗叫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小王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小王很不服气。
★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对小王施以处罚?
★侵犯公民的民事权利 






★民事权利 
财产权
人身权
物权
继承权
债权
……
生命权
健康权
姓名权
名誉权
隐私权
婚姻自主权
……






1、在十字路口闯红灯。
2、抢劫他人财物。
3、欠钱不还。
4、某人开玩笑说:“地震了。”引起恐慌,导致他人受重伤。
5、打架斗殴。
6、拾得别人的钱物不还。
★1、5是行政违法行为;
2、4是刑事违法行为;
3、6是民事违法行为。






★社会和谐的保证是? 
遵章守法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我们要明辨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5、如何做到遵章守法?(怎么做)






★什么是民事主体?
民事主体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能够充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都是危害社会、侵害了他人的利益,情节严重程度不同。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别冲动,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遵守法律法规,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减少社会悲剧的产生。






 1.图片“欠钱不还”属于何种违法行为(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A






 2.图片“谎报险情”属于何种违法行为(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3.图片中涉及到“毒品犯罪”属于何种违法行为(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视频:人民的名义






待续……
C
√(共8张PPT)






【提示】(1)因为小勤做了违法的事情。(2)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违法,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教材P46(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思维
●3、如何






●视频:
●视频






①正视身体; ②不因; 
③不;
④在。
●1、如何






(1)表现:
①对;
②敢于;
③敢于;
④敢于。

●4、批判






男生
女生
青春
萌动






待续……
A
C




视频:校

含义:
争3
3
YOUKU
GXNNV
厂西络广插电视台

绵击
绸]0
温发黄栏目热线:0551-63416060
注微信公众号行为,否则均涉嫌侵权,我台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
动謝大家!
謝謝!
晓中3
22
3
课外分
分⑤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