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_????????????_??????????????§?????????_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以下当代国家中,由查理曼帝国分裂而来的是(??? ) ①英国??? ②法国??? ③德国??? ④意大利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在中世纪的欧洲乡村,庄园成为自给自足的小天地,一般的产品几乎都能自己生产但也有极少数物品需要从外部购买,主要是(??? ) ①面??? ②盐??? ③肉??? ④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下列对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D.?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4.查理曼帝国的第一个皇帝是(??? ) A.?法兰克??????????????????????????????????B.?耶稣??????????????????????????????????C.?屋大维??????????????????????????????????D.?查理 5.“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句欧洲中世纪谚语反映了中世纪的欧洲大陆(??? ) A.?封建领主之间能和平相处 B.?封建领主的权力很小 C.?附庸是所有领主的附庸 D.?附庸只对他的直接领主负责 6.下列关于欧洲中古世纪庄园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物品都可在自己的城堡内取得 ②庄园内最重要的是农事 ③在庄园内耕种的农民,需向领主缴纳租税 ④庄园内大家笃信基督教,但却必须到庄园外的教堂参加固定聚会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7.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不包括(??? ) A.?创造出体现阿拉伯艺术的建筑?????????????????????????????B.?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C.?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D.?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8.“通过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联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征战、商业、政治、移民等),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这是对哪一宗教历史贡献的描述(??? ) A.?基督教?????????????????????????????????B.?佛教?????????????????????????????????C.?道教?????????????????????????????????D.?伊斯兰教 9.沙特阿拉伯的国旗上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表明该国信仰的宗教是(??? ) 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10.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阿拉伯人充当的角色是(??? ) A.?发明者????????????????????????????????B.?学习者????????????????????????????????C.?改造者????????????????????????????????D.?传播者 11.“阿拉伯文化中心一直在不断转移、变动。最初的阿拉伯文化中心应推麦加和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期转入大马士革,到阿拔斯王朝时期巴格达成为阿拉伯文化中心,以后开罗取代了巴格达的地位,成为阿拉伯文化中心。”麦加和麦地那能成为最初的阿拉伯文化中心的原因是(??? ) A.?佛教的创立和传播?????B.?基督教的创立和传播?????C.?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D.?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12.史学家说:“如果以对事态发展的影响为标准,那么,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说明这一看法的历史依据是(??? ) ①创立了伊斯兰教 ②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③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④彻底打败旧贵族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②③④ 13.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改新运动”,全盘照搬中华帝国的制度和文化,把处于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这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是??? (???? ) A.?阿拉伯帝国???????????????????????????????B.?雅典???????????????????????????????C.?罗马帝国???????????????????????????????D.?日本 14.646年,孝德天皇发布《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下列关于这次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效仿中国唐朝制度进行??? ②在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 ③改革的措施包括统一赋税??? ④使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15.大化改新中有法令规定:“国家计口授田,对于六岁以上的公民,每六年按人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颁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以下改革措施与材料相关的是(??? ) A.?废除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B.?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 C.?国家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D.?农奴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 16.假如你是8世纪的-名中国使者,到达日本后,不可能看到(?? ?) A.?日本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B.?新都平城京的城市布局呈棋盘状,有朱雀大街 C.?农田里从事劳作的多是奴隶????????????????????????????D.?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 17.七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下列各项与日本社会当时的改革有关的有(??? ) ①大和统一日本本土 ②实行中央集权 ③改革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④土地属于国家 ⑤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日本社会的发展 A.?②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 18.马镫的发明,使骑兵的双脚有了强劲的支撑点。中国人开始铸造金属马镫是在(?? ) A.?大约3世纪?????????????????????B.?大约4世纪?????????????????????C.?大约2世纪?????????????????????D.?大约公元前3世纪 19.金属马镫发明后,迅速在世界上传播开来。6世纪末7世纪初,萨珊波斯人从________那里引入了马镫。以上横线处应填入的是(?? ) A.?突厥人?????????????????????????????B.?高句丽人?????????????????????????????C.?阿拉伯人?????????????????????????????D.?东罗马人 20.下列关于马镫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中国传到东北亚地区 B.?由突厥人从波斯人处引入 C.?由阿拉伯人传给波斯人 D.?从西欧、北欧传到东欧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古欧洲有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材料二:法兰克宫相丕平把他夺取的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的地区,送给了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丕平加冕,为他的权力增添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材料三:关于中世纪的欧洲有这样的描述:“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与半醒状态。”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哪一制度?该制度以什么为纽带? (2)材料二中,由“丕平献土”可以看出教皇获得土地的方式是什么?除此之外,教皇还通过什么方式占有大量土地?从中可以看出教会与国王存在怎样的关系? (3)材料三中所说的“纱幕”是指什么?“人类意识处于睡眠与半醒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伊斯兰教在麦加的克里希特族的男女间传播开来。克里希特贵族把那批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伊斯兰教教徒关在监牢里,并尽量引诱他们脱离伊斯兰教。 材料二:穆罕默德在传教中提出“凡加入伊斯兰教皆为兄弟”的口号,并建立《麦地那宪章》宣称“一致对外”。穆罕默德命令他的信徒配备起来,并准备出征所需的一切东西。 材料三: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他们的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之宫”。 (1)材料一说明伊斯兰教开始在麦加传播的时候有着怎样的遭遇?为什么克里希特贵族要那样对待伊斯兰教? (2)材料二说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对我们今天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23.人类文明在传播、交流中得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 ——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阿拉伯人在哪一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并运用所学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最终导致的日本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指哪一变革?联系材料二,指出这场变革能够成功推行的因素有哪些?并请列举此次改革在经济方面推行了哪些新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各地区、各文明之间的关系。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权。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6岁以上的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日本七世纪时的《田令》 材料二:“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妥给三十亩。”——唐朝武德田令 (1)材料一的内容反映了古代日本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内容对当时的日本有何影响?请你再列举一项该历史事件的其他内容。 (2)从两则材料看.日本田令和中国唐朝田令有什么共同点? (3)这个共同点能说明什么? 25.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遍整个欧洲大陆、具有深远影响的其他中国发明是船尾舵、马镫等。马镫传入西欧之后,骑兵可以更轻松地在马上做各种动作,重甲和长矛相结合.骑士站在马镫上可以稳稳地将巨大的长矛紧握于双臂与躯体之间,然后疾驰来攻击敌人。这促进了重甲骑兵的发展,有助于封建骑士阶层的形成,我们常常将马镫进入欧洲的800多年称为“骑士时代”。——摘自《国之大事——中国古代战车战马》《历史的细节》 材料二:无须赘述骑士们的装备对于中世纪军事贵族封建主义制度具有何等意义。中国的火药在这一时期后期有助于摧毁这一社会形式,而中国的马镫最初曾促成这一社会形式的形成。——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镫的传播路径。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镫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主要影响。 (3)结合材料三,说说你对中华文明有何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B 【解析】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B项②③④由查理曼帝国分裂而来,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查理帝国分裂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查理曼帝国的相关知识。 2. D 【解析】庄园中的一切产品都用于封建主和劳动者自身的消费, 只有极少数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盐和铁,需从外部购买。?D项②④需要从外部购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及学生的知识识记能力。掌握西欧中世纪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 A 【解析】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他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A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排列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排列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宗教的创立,要求识记三大宗教的创始人、教义、经典以及建筑特色。 4. 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768年,查理成为法兰克的国王。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经过多场大战,终于控制了西欧大部分地区。800年,他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皇帝,由此被后人称作查理大帝或查理曼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查理是查理曼帝国的第一个皇帝,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查理大帝及学生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查理曼帝国是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因建立者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 5. D 【解析】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进行改革,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因此“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中世纪社会制度主要特征是封建等级制度。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附庸只对他的直接领主负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欧洲中世纪社会制度主要特征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与识记欧洲中世纪社会制度主要特征的相关史实。 6. B 【解析】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领主与劳动者自身消费,只有个别自己不能生产的必需品如盐或铁,才从外部购买,①的表述过于绝对,因此错误;每个庄园内最重要的是农事,②正确;庄园的大部分土地租给农奴耕种,在庄园内耕种的农奴,需向领主缴纳租税,③正确;庄园内大家笃信基督教,庄园内建有教堂,不必到庄园外的教堂参加固定聚会,何况农奴缺乏人身自由,④错误。B项②③描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欧洲中世纪庄园的特点,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7. B 【解析】古代阿拉伯人根据民间故事,汇集成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翻译了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把中国古代文明辗转传入西亚、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创造的,阿拉迫人对它加以改造并传入欧洲,所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ACD三项都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不符合题意;B项发明了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注意掌握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 8. D 【解析】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真主’安拉的人”。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贵族担心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他在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麦加从此成为伊斯兰教圣地,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通过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联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征战、商业、政治、移民等),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这是对伊斯兰教历史贡献的描述。D符合题意。ABC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理解和识记伊斯兰教的创立、经典、传播;阿拉伯帝国的概况、文化贡献等基础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 D 【解析】根据题干“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有关知识。从选项内容可以看出,出题者的意图是考查世界三大宗教的相关知识,因此,做此类题,一定要准确掌握三大宗教产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创始人、基本教义、影响等基础知识。 10.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入西亚和欧洲,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的桥梁作用。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这中间,阿拉伯人起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11. C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他于622年率领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这就是阿拉伯国家的雏形。 A.结合所学知识,佛教的创立与传播与阿拉伯国家无关,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B.结合所学知识,基督教的创立与传播与阿拉伯国家无关,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C.结合所学知识,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他于622年率领信徒迁居麦地那,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这就是阿拉伯国家的雏形,因此麦加和麦地那成为了最初阿拉伯文化中心,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帝国建立的地点是麦地那,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国家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伊斯兰教的创立地点是麦加、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等知识有所掌握即可。 12.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时,阿拉伯半岛上社会矛盾尖锐,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进军麦加,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了,①②③符合题意。 穆罕默德没有彻底打败旧贵族,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穆罕默德的历史功绩。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穆罕默德的功绩回答即可,这需要准确记忆,细心分析题肢。 13. D 【解析】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孝德天皇仿效唐朝制度进行改革,因为孝德天皇的年号是大化,所以叫做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可见这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是日本。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日本是题干描述的善于学习的国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理解题干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14. A 【解析】①效仿中国唐朝制度进行和③改革的措施包括统一赋税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大化改新是日本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进行,并且改革的措施包括统一赋税;②在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说法错误,大化改新后日本的土地属于国有;④使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说法错误,大化改新没有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故②④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A项①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旨在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 15. 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B项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题意无关;C项是对材料的描述,符合题意;D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定期分给农民耕种,所以“农田里从事劳作的多是奴隶”表述错误,C符合题意。 ABD项都是关于大化改新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646年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题干中的“8世纪”这一关键词,表明此时的日本早已是封建社会,因此不可能看到农田里从事劳作的奴隶。 17.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世纪,在本州岛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所以①大和统一日本本土,不符合题干内容,应排除。从646年开始,日本的孝德天皇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从改革的内容及结果看:③改革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运用排除法是解答此类题的一个捷径,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大河统一日本本土是5世纪,而从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影响来看,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所以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经济的利益。 18. A 【解析】?3世纪时,中国人已在铸造金属马镫了。成熟的双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马用具的完备,骑兵的发展从此进入新时期。骑兵开始使用马镫后,作战能力大大增强。A项大约3世纪中国人开始铸造金属马镫,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马镫的相关史实,要求具备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19. A 【解析】6 世纪末至 7 世纪初,萨珊波斯人从突厥人那里引入了马镫,并于 7 世纪初将这一技术传给阿拉伯人,并继续向北欧、西欧等地传播。A项突厥人是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马镫的传播。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马镫的相关史实。 20. 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金属马镫发明后传播到东北亚的高句丽地区,并通过突厥等草原游牧民族向西传播。6世纪末至7世纪初,萨珊波斯人从突厥人那里引入马镫,并于7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地区。7世纪早期,马镫传向东欧和东罗马帝国,并继续向北欧、西欧等地传播。A项从中国传到东北亚地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镫的传播路线,要求准确识记马镫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1. (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土地。 (2)接受国王的赐赠,巧取豪夺;关系:教会与国王相互勾结,相互利用,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3)基督教。基督教思想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会把文化笼罩在神学的控制之下,或基督教会垄断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或神权在精神或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 (2)本题考查的是丕平献土和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地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丕平是查理曼大帝的父亲,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原为宫相,751年在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为了报答教皇,丕平将意大利中部一片领土赠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从此,罗马教皇国的基础得以奠定。丕平将夺取的土地献给了罗马的教皇,可以看出教皇获得土地的方式是封建主的捐赠。除此之外,教皇还可以通过各种巧取豪夺的方式获得土地。丕平献土的目的是为了让罗马教皇为其加冕,使其权力充满神权和宗教主义的色彩,便于其的统治。因此这可以反映出教会和国王相互勾结,教会需要国王的土地,国王需要利用教会的神权,这是互相利用的一个过程, 带着神权和封建统治的双重色彩,但也反映了教会的权力很大,凌驾于国王之上。 (3)本题考查的是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地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谁反对基督教神学,谁就要受到教会的打击和迫害;教会垄断教育和文化;基督教的影响渗透城乡各个角落;在政治上,教皇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在经济上,直接占有大量的土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欧封建社会和基督教文明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2. (1)受到麦加贵族的强烈反对。因为伊斯兰教主张赈济贫民,善待奴隶,反对高利贷,这触及了麦加贵族的经济利益。 (2)穆罕默德通过创立伊斯兰教的一神崇拜,废除了各部落的多神崇拜,灌输了民族观念,为建立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又通过圣战宣传,增加了战斗力。 (3)阿拉伯人尊重知识,重视学习。启示:要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解析】(1)材料“克里希特贵族把那批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伊斯兰教教徒关在监牢里”体现的是伊斯兰教在传播的时候遭到了镇压,这主要和穆罕默德宣传将富人的部分财富分给穷人有关。 (2)材料“穆罕默德在传教中提出“凡加入伊斯兰教皆为兄弟”的口号”体现的是伊斯兰教使众多信徒团结在一起。 (3)材料“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体现的是对知识的重视。对我国的启示围绕着教育的发展展开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伊斯兰教创立之初在麦加传播时遭到镇压,因为穆罕默德宣传将富人的部分财富分给穷人,引起了麦加贵族的不满。 (2)伊斯兰教使众多的信徒凝聚在一起,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3)知识对社会的推动作用。重视教育的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伊斯兰教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 (1)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或保存古希腊、罗马文献方面)。 史实说明: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事件:日本大化改新。留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经济上措施: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阿拉伯人的贡献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依据材料“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可知,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故答案: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或保存古希腊、罗马文献方面)。史实说明: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依据材料“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可知,重大变革是指日本大化改新。这场变革能够成功推行的因素有: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故答案:日本大化改新。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日本大化改新在经济上,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本题考查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之问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和解读的能力。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日本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这些说明了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之问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答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故答案为:(1)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或保存古希腊、罗马文献方面)。 史实说明: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事件:日本大化改新。留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经济上措施: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人的贡献,日本大化改新,各地区、各文明之间的关系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阿拉伯人的贡献,日本大化改新的史实。 24. (1)大化改新。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法律上: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2)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日本的大化改新的土地制度是仿效唐朝的均田制。 【解析】(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材料一中日本的《田令》规定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或对农民分田、退田作出了具体规定),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大化改新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2)由材料一“国家计口授田,对于6岁以上的公民,每6年接人口班田次”及材料二“凡天下丁男给田一倾。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给三十亩”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和日本都是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从两则材料看,日本田令和中国唐朝田令的土地制度相似,充分说明日本的大化改新的土地制度是仿效唐朝的均田制。 故答案为:(1)大化改新。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法律上: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2)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日本的大化改新的土地制度是仿效唐朝的均田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5. (1)中国→东北亚的高句丽地区;中国→突厥等草原游牧民族→萨珊波斯人一→阿拉伯人;中国→突厥等草原游牧民族→东欧和东罗马帝国→北欧、西欧等地。 (2)马镫的传入将骑手与马融为一体,促进了重甲骑兵的发展,促使封建骑士阶层形成。 (3)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相互影响;古代中华文明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解析】(1)马镫在距今1500多年以前,由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的鲜卑人发明,金属马镫发明后很快传播到东北亚的高句丽地区,突厥人向西传播一6世纪7世纪初萨珊波斯人从突厥人那里引入马镫一7?世纪初萨珊波斯人传给阿拉伯人一7世纪早期?,马镫传向东欧和东罗马帝国,并继续向北欧、西欧等地传播。 (2)结合所学知识,东方游牧民族发明的马镫引入到欧洲以后,促进了西欧重甲骑兵的发展,也有助于封建骑士阶级的形成,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中国发明的马镫传入欧洲,影响了欧洲骑兵的未来,使欧洲进入骑士时代,推动了欧洲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相互影响;古代中华文明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故答案为:(1)中国→东北亚的高句丽地区;中国→突厥等草原游牧民族→萨珊波斯人一→阿拉伯人;中国→突厥等草原游牧民族→东欧和东罗马帝国→北欧、西欧等地。 (2)马镫的传入将骑手与马融为一体,促进了重甲骑兵的发展,促使封建骑士阶层形成。 (3)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相互影响;古代中华文明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镫的相关知识。知道马镫和战争有关,马镫的传入使欧洲封建社会产生了骑士阶层,促进了重甲骑兵的发展,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_21?????????è?????(www.21cnjy.com)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