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0学年浣江初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9月阶段性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1914年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下列直接引发这一状况的事件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B.三国同盟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三国协约的形成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处于两线作战境地的国家有( ) ①英国 ②俄国 ③德国 ④奥匈帝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 4. 谢觉哉在其《日记》中记载:“1921年6月29日: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借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日记中的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这里他怕泄露的“大事”是指 ( ) ? A.五四运动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一大 D.中共七大 5. 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 ①《新青年》创办 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1921年胡适的诗歌《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因其平易、通俗而广为传唱。这首诗与新文化运动内容有直接联系的是( ) A.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7.“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8. 毛泽东曾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中国共产党独立“闹革命”后建立的第一个“家”是( ) A.闽浙赣根据地 B.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9.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有( ) ①领导五四运动,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③推动北伐战争,取得国民革命的胜利 ④实行土地革命,“分田分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对此歌词解读错误的是( ) A.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 B.赞美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C.讴歌了红军将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D.再现了三大红军主力会师的场景 11.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搭配正确的是( ) ①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②东北易帜----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③遵义会议----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④井冈山会师----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美国某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 A.实现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领导工人阶级进行城市革命 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3.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以下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 ②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③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 ④兴办公共工程是上述思想的体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1941年12月,《国民政府对日宣战布告》指出:“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材料反映1941年前国民政府迟迟不对日正式宣战的原因是( ) A.中日两国实力过于悬殊 B.国民政府曾对日本抱有幻想 C.日本停止对重庆的轰炸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 15. 20世纪30年代,正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暗喻这两件事件的是 ( ) ①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②八年戎马征程苦,一纸降书玉宇清 ③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④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9176533655016.下图是1927年到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图。下列对图中A,B两时期党员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 ?? ① A时期黄埔军校的创办为我党输送了众多优秀的军事人才? ② B时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我党带来重大人员伤亡? ③ A时期党员人数激增主要得益于找到了一条特色革命道路? ④ B时期党员人数骤减主要是因“围剿”和长征带来的损耗??????????? A.①③?? ?B.②③? ? ? C. ②④? D.③④ 17. 一位学者对发生在近代某一重大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不爱”中国 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的“文化”。这一重大事件是 ( ) A.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洋务运动 324612017526018.民政部曾公布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右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 ) A.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B.中华民族在八年抗战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C.八路军自始至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10820043307019. 下图是美国邮政总署1942年发行的一枚邮票。它可以佐证当时美国( ) ①赞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②决定向日本侵略者宣战 ③纪念中国全面抗战五周年 ④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②③④ 20.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其母校是“思想的试验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新知识的探索者”,能够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史实包括( ) ①辛亥革命 ②新文化运动 ③五四运动 ④北伐战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0学年浣江初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9月阶段性检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大题,共60分) 2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材料二:左图是创作于1919年的漫画《呜呼鲁民,呜呼圣地》,画中的山东人戴着木枷以及脚镣和手铐。右图是纪念某一历史事件而作的绘画。 265176077470109664577470 材料三:“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摘自1943年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判断陈独秀发表该观点时的社会背景。陈独秀为了践行这一观点做了什么努力?(4分) (2)材料二两图分别描述了什么历史事件?它们之间有何关系?(4分) (3)试从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三中“研究党史……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的原因。(4分) 3467100129540中共“一大”会址 中共“一大”会址 22.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 发表的各种主题文章的数量统计 296164026670-57150154940 材料二:毛泽东放弃了攻打长沙,在他看来这无异于以卵击石,他的部队在云遮雾罩的井冈山扎了营。军阀相互争夺地盘时,便不可能同时控制中国边远地区的区域性农业经济。 6229352540 材料三: 80137090170图1:1927年党员总人数为1万多 图1:1927年党员总人数为1万多 243840089535图2:1928年党员总人数上升为12万左右 图2:1928年党员总人数上升为12万左右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一图1、图2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图1与图2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6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选定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的理由。(2分) 从材料三图1到图2,党员数量和主体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简析其原因。(4分) 23.(11分)艰难探索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毛泽东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 (1)毛泽东选择将“红旗子”插在井冈山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保证“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2)请综合以下三则史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7分) ◆1927年至1928年上半年,在“清党”名义下共产党员从近6万人迅速减少到1万人,中国共产党正面临被瓦解和消灭的危险。 ……1930年初,红军已有13个军,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几省边界地区先后建立大小15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几万、几十万农民团结在共产党周围。 ◆1933年,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嵌入中央苏区,直接把持了革命根据地的一切大权……最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如果再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党和红军必将被断送。遵义会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 ◆在10年中,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大屠杀下积累的创痛和仇恨是很难淡忘的……中国要实现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确实离不开蒋介石这个掌握全国政权、主要军事力量,受到国际承认的最大政治力量。 24.(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松花江上》 材料二: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讲话:“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材料三:《祭黄陵文》节选: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越数千年,强邻蔑德。……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民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材料一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开始于日本发动的哪一事件?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这一事件有何国际影响?(2分) (2)20世纪30年代是风云骤变的年头,请你列举3个史实证明“强邻蔑德”?20世纪30年代是民族生死攸关的年头,而民族阵线是救国良方,请问中国共产党为促成民族阵线如何奔走的?(7分) (3)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他们领导的军队分别担负哪一战场的“守土抗战之责任”?并各举一例取得胜利的重大战役。(4分) 25.(12分)以下是某校九年级(1)班刊出的以“ ▲ 历史上的一天”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将其补充完整。 left22225 ① 历史上的一天 【屈辱的一天】 这一天,因在 ② 中战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来到停泊在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在第一份对中国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地签下名字。 【胜利的一天】 摄于1945年9月9日 【新生的一天】 这一天,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时代的开始。这一天,中华民国新生了。 【历史在此沉思】这“一天”,见证了一个城市的成长,更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它告诉我们: 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① 历史上的一天 【屈辱的一天】 这一天,因在 ② 中战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来到停泊在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在第一份对中国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地签下名字。 【胜利的一天】 摄于1945年9月9日 【新生的一天】 这一天,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时代的开始。这一天,中华民国新生了。 【历史在此沉思】这“一天”,见证了一个城市的成长,更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它告诉我们: 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请将板报中①(填城市)、②(填事件)两处补充完整,并为板报中“胜利的一天”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4分) 板报中的“一天”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请结合【新生的一天】说明理由。(2分)并选择“屈辱的一天”或“胜利的一天”为主题,你还可以用什么史实印证?请举一例。(2分) (3)“历史在此沉思”,请为板报续写下你从中获得的启迪。(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