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三国庆回头考测试社会思品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学科考试为开卷考试,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全卷分为试卷Ⅰ、试卷Ⅱ和答题卷。试卷共8页,有两大题,25小题。 3.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4.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试 卷 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05年,在他的推动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 A.兴中会 B.同盟会 C.华兴会 D.强学会 2.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的绍兴乡贤是( ) A.周恩来 B.鲁迅 C.秋瑾 D.蔡元培 3.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 A.?东京? B.?武昌??? C.?广州??? D.?南京 4.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北洋军阀的腐朽涣散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5.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两次著名的学生运动,分别是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关于这两次运动说法最为正确的是( ) A、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C、都是反帝爱国运动 D、运动的主力军始终是青年学生 6.1936年一场震惊世界的“兵谏”在中国爆发,导致“兵谏”的主要外因是( ) A、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中日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C、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情感 D、蒋介石主张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7、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星火燎原”相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 A.?中共一大召开?? B.?遵义会议????????????????? C.?工农武装割据??? D.?七届二中全会 8. 将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红军长征 ② 南昌起义 ③五四运动 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⑤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①②③④⑤ B、④③②①⑤ C、③④②⑤① D、③④⑤①② 9.如果开展一个以模拟“重走长征路”为主题活动,下列场景不应出现的是( ) A、井冈山会师 B、四渡赤水河 C、强渡大渡河 D、遵义会议 10、2018年国庆期间,一位大陆游客去台湾旅游,听到当地的一个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十二年,你知道民国三十二年是公元几年吗?( ) A.1945年 B.1946年 C.1943年 B.1944年 11.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以下红色旅游胜地的解说词中,正确的是(? ) A.南昌——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以此为中心诞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B.瑞金——有“共和国摇篮”之称,在这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C.井冈山——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D.会宁——红军三方会师,长征顺利结束 12、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A.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 B.铲除了封建帝制存在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使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得以贯彻 13、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4、下列有关《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具有宪法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的一些基本原则 ③与《中国民国约法》是一致的 ④规定了人民的各项权利与义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朱德曾称赞某段历史“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与此诗相符合的史实是( ) A. 武昌起义——吹响中国革命的号角 B. 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广泛传播革命思想 C. 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D.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16、80年前,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那么你认为下列诗句暗含这两件事情的应该是(? ) ①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②黄洋界上炮声隆,人杰地灵唱大风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④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17、以下是战役能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军进攻了积极抵抗的有 ( ) ①辽沈战役 ②淞沪会战 ③太原会战 ④徐州会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下面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抗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全民族抗战是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③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 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右图这一历史史实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哪一思想的实现?(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20.下列选项描述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事件的是( ) A.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B.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C.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急” D.诗句“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 初三国庆回头考测试社会思品答题卷 试 卷 Ⅱ 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综合题(本题有5小题,共60分) 2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即要在政治体制上效法欧美,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揖美追欧”的含义,并概述孙中山为此做出的巨大贡献。(6分)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孙中山《建国纲领》 (2)材料二体现了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哪一方面?并列举史实一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孙中山的这一主张所做出的努力。(4分) 22.(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 《复兴之路》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一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领导了一场什么运动而闻名?该运动对中国社会有何深远影响?(3分) 材料二: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了来自俄国的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摘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中的“它”是指什么事件?依据该材料指出“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什么?(3分) 材料三:“国”字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图片三中却写为“囻(口内一个民字)”,并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这个创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观念?其出现的社会原因有哪些?(6分)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摘自《毛泽东诗词》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 (1)请你简单说明国民大革命至长征之前,中国共产党的是如何巩固壮大革命政权的?(4分) (2)红军被迫长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长征初期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局面是如何改变的?(6分) 24.(14分)2018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2月,南京《时事月报》刊出《惊心动魄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义一上日皇之奏章》的爆炸性新闻,透露了不为人知的《田中奏折》。奏折宣称:“欲征服支那(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中国东北);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据材料一,《田中奏折》暴露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奏折曝光后日本对“满蒙”“支那”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的“征服”行动?(4分) 材料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八年抗战国共两党“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4分) 材料三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 (3)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材料中的青年们是如何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奉献青春和热血。联系材料内容,谈谈和平年代的我们应怎样肩负起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6分) 25.(14分)歌曲是音符写成的历史,历史是照亮未来的航灯。阅读下面歌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脚步合着脚步,臂膀扣着臂膀,我们的队伍是广大强壮,千万人的声音高呼着反抗,千万人的歌声为革命斗争而歌唱。”? ——《救亡进行曲 1936》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论西,不论东,从北平,到南京,到处有我们游击队,到处有我们好弟兄,看日本军阀有什么用......” ——《到敌人后方去》(1)两首歌曲都以革命热情与激昂的旋律,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6分) 材料二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已渐已醒。 ——《万里长城永不倒》 (2)这首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请运用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国人渐已醒”的历程。(8分) 初三国庆回头考测试社会思品答案 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5 BDDBC 6—10 BCCAC 11—15 DBDBC 16—20 DBABC 非选择题(本题共5大题,共60分) 21.(10分)(1)含义: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2分) 贡献: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任写其一即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分)。 民生主义(2分,答三民主义不得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 22.(14分)(1)①新文化运动(1分)影响:新文化运动,让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民主科学、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2分) (2)五四运动。(1分)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或“马克思主义”(2分) (3)国家主权属于人民(2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斗争;中华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等(4分,写出2点即可) 23.(12分)(1)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地星星之火;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粉碎国民党从1930年到1933年对中央根据地连续进行五次“围剿”中的前四次;(4分) 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及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被迫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北上进行长征(2分)。如何改变: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此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4分)。 24(14分)(1)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发动七七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4分) (2)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4分) 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后,有企图将华北分割出去、1935年12月9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掀起反对内战、一致对外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2分)我们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为国分忧,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团结合作,共同奋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4分,任选两点) 25(12分)(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领导北平青年学生掀起了反对内战、要求抗日的“一二九运动”。(2分)七七事变爆发后,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筑城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深入敌人后方,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2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2分) (2)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2分)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2分)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分)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