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2.比值定义法的使用。3.密度概念及单位。过程与方法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去鉴别不同的物质,并分享成功的喜悦。再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从而建立密度的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从简单的认知到思维的拓展,引发思考,再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1.实验的设计及操作。2.密度的定义及单位。教学难点: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分析和密度概念的建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日常生活一些常见的物质的鉴别引入话题。【板书】§5.2探究物质的密度二.新授【过渡】生活中利用颜色、气味、味道等鉴别不同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物理学中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呢?【师生互动】鉴别给定的“金币”。【引语】“金块”质量太小,所以不是真的金币。讲的更具体应该是等体积的金块的质量比老师手里的“金币”质量大的多。那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猜想与假设【点名回答】点名回答,教师做出评价【过渡】那质量和体积是不是他所说的这样呢?我们得用实验去验证。3、设计实验与指定计划【提问】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呢?【分析】天平,刻度尺,量筒,木块,铝块。【实验步骤】A、检查实验器材B、调节天平平衡C、用天平测出物块木块的质量D、用刻度尺和量筒测出物块的体积E、计算出每个物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F、分析比值得出结论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查看学生实验,并提醒学生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研究对象质量m/g体积v/cm3m/v(g/cm3)大木块小木块铝块铝柱5、分析与论证【思考】得到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后我们怎么才能找到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呢?【学生活动】据算每组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结论】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说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它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过渡】由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对物质种类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所以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密度。二.密度【板书】密度: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比值定义法)表达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单位:kg/m3g/cm3换算关系:103kg/m3=1g/cm3【分析】对于同种物质,密度基本是不变的(状态),对于不同种物质,密度基本是不同的。因此密度是无本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改变而改变。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即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而这个比值就是该种物质的密度,它不随质量和体积的改变而改变,跟物质种类和状态有段,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四.作业:板书设计:探究物质的密度1.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密度: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比值定义法)表达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单位:kg/m3g/cm3换算关系:103kg/m3=1g/cm3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