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学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是什么; (2)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3)能够列举出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发明和发现。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课本知识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动手、思考和相互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究未知科学领域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知道如何学习科学。 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本节课通过观察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问题,从而引导出科学探究是科学的主要特征这一主题。 本节课的引入可以利用一些新颖活泼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现象来导入。 例如: 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科学课,科学要带领我们探索一个怎样神奇的世界呢?首先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请观察我手中的试管里装的是什么? 生:清水。 师:你相信吗?老师可以将清水变成牛奶。 生:不相信。(演示实验) 师:老师还可以接着把牛奶变汽水,汽水变成红酒呢。 (碳酸钠+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然后加盐酸、再加紫色石蕊。) 学生惊奇不已,科学的世界原来如此奇妙! 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些现象,例如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可乐罐为什么会“流汗”呢?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在妈妈十月怀胎的日子里,我们是怎么长成小宝宝的呢? 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问题的准确答案,却很想知道这些神奇现象背后的真正奥秘,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本节课中有关科学家探究的六大基本要素,教学过程切记陷入僵化教条,可以结合现实的科学家探究的实例来学习。当然孩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除了从科学探究中感知,还可以通过对科学史的感悟,所以在发明和发现这部分,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敬佩的一位科学家和他的发明发现,从中也让学生感悟到科学探究不仅需要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更多的需要坚持不懈、严谨细致的科学品质! 一、学生活动 活动1: 1.怎样用吸管移取水。 预期目标: 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初步体会科学的本质;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慢慢学会用科学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思想。 活动建议: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完成用吸管移取水的活动,体会到科学探究是科学的主要特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当你发现问题,并且通过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时,你就已经具备了成为科学家的先决条件了。 活动2: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发展。 预期目标: 认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技术——社会(STS)”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活动建议: 这个活动,可以以小组、全班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比我国四大发明发明前、发明后及进一步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促进作用。 二、训练与评价 “我是小小科学家”——课外探究。 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查找更多科学发明、发现背后的艰辛历程,制作一期班级黑板报。 三、练一练 (1)科学家如对某些现象产生疑问,便会做出_______________,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其准确性。 (2)科学研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部分,尝试把以下各项按顺序排列。 提出疑问、进行实验、综合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做出假设、收集资料、观察实验过程。 3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