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婴儿的成长和父母的关爱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介绍诞生新生命过程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母亲分娩的过程,了解分娩的不同方式,体验生命的珍贵和母亲的伟大。 2.“当一次新生儿的父母”则是让他们体验和领悟到,处于生长发育的他们,只有依靠父母的照顾和培养才能顺利成长。 3.通过与家长共同完成一分“特殊的家庭作业”等活动,使学生了解2岁前婴儿成长的各个阶段的心智发育特点,关注自己的成长经历,更希望能促进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消除青春期学生与家长的“代沟”提供解决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婴儿的诞生及其相关知识。 难点: 具有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能真正领悟到父母伟大的爱。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播放“胎儿的心跳”声。 类似于“小火车”的声音是胎儿的心跳声。 心跳的频率受年龄和性别等特点的影响。 胎儿每分钟120-160次; 婴儿每分钟120-140次; 成年人每分钟70-80次。 同学辨别“是什么声音?” 用真实的录音,激发他们探索生命的热情。 一、婴儿的诞生 1.分娩。 播放“婴儿分娩的录像”。 2.根据同学们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自己出生方式,介绍“自然分娩”,“人工分娩”的区别。 早产儿与保温箱,介绍保温箱的特点:提供温暖、控制湿度、避免感染、防止意外伤害等功能。 3.新生儿离开母体后变化: (1)吸收营养方式的变化; (2)呼吸的方式变化。 通过录像片段来了解第一声啼哭的重要性。 填写相应内容。 请同学介绍母亲为什么选择“人工分娩”。 活动一:观察肚脐,讨论它与脐带的关系。 体会母亲的伟大。 激励学生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感谢父亲和母亲给与我们生命。 二、新生儿的护理 1.以走路为例,列举其他动物宝宝的生存能力,并与人类的宝宝对比。 2.人类的婴儿很脆弱,从出生开始就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才能安全的存活下来。 活动二的教师任务: 老师作为裁判,为学生的表现打分,并做出评价。 活动二:当一次新生儿的“爸爸妈妈”: 抱婴儿; 穿上衣; 穿尿布。 让学生从对比和体验中领悟到,处于生长发育的他们,只有依靠父母的照顾和培养才能顺利成长。 三、婴儿的成长与父母的关爱 介绍孩子在2岁内的心智变化: 5-8个月,会坐; 8-10个月,会爬; 10-13个月,会站; 13-17个月,会走; 17-19个月,会说话。 2.“特殊的家庭作业”。 (1)神秘环节:将课前请家长写的话分发给学生。 (2)请学生将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记录。 活动三: 1.小组分享父母对我们的爱。 学生介绍自己从父母交谈中了解的独特成长过程。 说一句最想对父母说的话。 利用课前与家长的沟通,获得家长的全力支持。请他们共同开展“爱的教育与生命教育”,比教师的讲解更有效果。 四、小结回顾 将上课的内容复述给父母,与他们进行交流。 将课上完成的记录塞进信封,交给父母,与父母再进行一次交流。 将学科教学扩展到家庭,完成本节的情感目标。 3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