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知识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及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2.认识灭火原理和防火灭火的措施。 3.了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4.认识爆炸和防范爆炸的措施。 【情感目标】 1.培养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兴趣。 2.通过燃烧的条件,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情景创设 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一:(图片导入见光盘) 展示与燃烧有关的图片 教师:知识回顾(木炭、铁丝、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氧化反应的概念)。 提出:什么是燃烧呢? 【新课导入】 二:(视频导入见光盘) 播放有关火灾的新闻报道 教师:如果用火不当,可能会造成火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当火灾发生时,人们多么希望能迅速灭火! 【新课导入】 三:(情景导入) 教师: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从钻燧取火到航空航天,在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火的作用和影响都不容忽视。现代社会中,我们的许多生活和生产活动也离不开火。然而,如果用火不当,可能会造成火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当火灾发生时,人们多么希望能迅速灭火! 【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灭火的原理 1.认真讨论教材“活动天地61”,阅读教材第122~123页,完成下列问题。 (1)燃烧: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 ①移走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 ③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 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所示。 现象: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也没有燃烧。 原因:红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而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起来,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条件。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在热水中没有足量的氧气。 使水中白磷燃烧的做法:通入氧气或空气。 【例1】 下列灭火方法中,利用“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这一原理的是( B ) 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 C.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探究点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认真阅读教材“活动天地63”,讨论教材“活动天地64”,完成下列问题。 1.认识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的区别: 充分燃烧:燃烧剧烈、节约燃料; 不充分燃烧:浪费燃料、污染环境。 2.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例2】 关于燃料及其利用的相关知识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煤燃烧时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探究点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认真阅读教材“实验探究61”,阅读教材第127~128页,完成下列问题。 1.气体反应瞬间释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引起爆炸。 2.爆炸既有化学变化,如:燃烧引起的爆炸;也有物理变化,如:锅炉爆炸。 【例3】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 ) A.氮气 B.氢气 C.液化石油气 D.天然气 【教师总结】 (1)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是不可改变的。(2)燃烧一定发光、发热,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电灯发光。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一、灭火的原理 1.燃烧: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 (1)移走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低温度。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气体反应瞬间释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引起爆炸。 1.将下列灭火措施的标号填在各小题后的括号内。 A.隔绝空气 B.移走可燃物 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1)油锅着火时,加上锅盖。( A ) (2)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C ) (3)将沙土铺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A ) (4)草原着火时,在着火点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道。( B ) 2.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B.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3.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D )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天然气燃气罩下方安装报警器 4.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油锅着火可立即盖上锅盖灭火 B.用扇子扇风熄灭蜡烛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C.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可以燃烧 D.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5.运用防灾、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做法不正确的是( B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B.发现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C.眼睛里溅入药液,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D.遭遇火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6.“魔力蜡烛”可以增加生日宴会气氛。制造蜡烛时,在烛芯中掺入镁粉(镁粉在430 ℃时能自燃)。每次吹灭蜡烛时,余烬会引燃烛芯中的镁粉,产生火花,又重新点燃蜡烛。 (1)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2MgO 。? (2)“魔力蜡烛”能“死灰复燃”,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着火点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