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自然界里的碳循环,知道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以及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2.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制法进一步提炼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 【教学难点】 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情景创设 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一:(视频导入见光盘) 播放科普视频——温室效应。 教师:温室效应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关。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占有一定的体积分数,是一种重要的气体。也正是有了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光合作用,才有了今天的大气圈和各种生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 【新课导入】 二:(问题导入) 问题1: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气中的氧气是否会越来越少,最终被二氧化碳所取代呢? 问题2: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如果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除掉,对生命活动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教师: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启我们今天的化学行程——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新课导入】 三:(谜语导入) [猜谜语]农民眼里的“植物食粮”,消防员眼里的“灭火先锋”;而在一些科学家眼里却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谜底:二氧化碳) 教师:上节课学习化石燃料的燃烧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持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能维持平衡吗? 【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认真阅读教材“活动天地66”,阅读教材第137~138页,完成下列问题。 1.一年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如何变化的?是不是每一年都在重复同样的变化规律?原因是什么? 一年中,夏天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最低,冬天含量最高,每年重复,因为夏天植物光合作用强,吸收二氧化碳多,冬天植物光合作用弱,气温低,化石燃料利用量增多。 2.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升高的原因。 化石燃料的燃烧逐年增多;人口的增加;森林和植被的破坏。 3.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消耗有哪些途径? (1)生成CO2的主要途径 (2) 4.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科学家普遍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或加剧温室效应)。 (2)对延缓地球“冰期”到来具有积极的作用。 (3)在农业生产上,二氧化碳是最好的气体肥料,能加速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 【例1】 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年提升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 C.积极倡导“低碳”行动的目的是消除大气温室效应 D.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能保持相对稳定 探究点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认真阅读教材第139~140页,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aCO3+2HClCaCl2+H2O+CO2↑。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能与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来灭火。 (2)二氧化碳固体用作制冷剂等。 (3)用作保护气。 (4)作气体肥料。 (5)作为生产尿素、甲醇等的重要原料。 【例2】 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C ) ①不能燃烧;②不能支持燃烧;③能与水反应;④密度比空气大;⑤密度比空气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教师总结】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是不支持普通的燃烧,有些物质如金属镁却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检验二氧化碳应用澄清的石灰水,不能用燃着的木条,因为除二氧化碳之外还有如氮气也不支持燃烧,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3)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碳气体,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CO2+H2OH2CO3。 (3)能与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4.用途 (1)用来灭火; (2)二氧化碳固体用作制冷剂等; (3)用作保护气; (4)作气体肥料; (5)作为生产尿素、甲醇等的重要原料。 1.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A ) A.供给呼吸 B.用于灭火 C.用作气体肥料 D.生产碳酸饮料 2.自然界中氧元素和碳元素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地转化。下列关于O2、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从组成上看,O2和CO2都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 B.从结构上看,O2和CO2中都含有氧分子 C.从用途上看,O2可供给呼吸并支持燃烧而CO2不能 D.从来源上看,自然界中O2来自光合作用而CO2仅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3. 如图所示,将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放在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烧杯中。 (1)可观察到的现象有 试管内液面上升,烧杯内液体变红 。? (2)反应方程式: CO2+H2OH2CO3 。? 4.实验室常用加热NH4Cl和Ca(OH)2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NH3)并生成CaCl2和一种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已知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 (1)实验室制备并收集氨气应选用装置 A 与 D 相连。? (2)为什么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氨气? 氨气易溶于水 。? 5.如图是燃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1)除了燃料燃烧释放大量CO2外,常见释放CO2的途径还有 动植物呼吸 ,空气中的CO2含量增多导致的后果是 引起温室效应 。 ? (2)利用海水进行碳储存,可以缓解空气中CO2过多的问题,写出水吸收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H2OH2CO3 ;CO2可较长时间存在于深海,其原因是 深海压强大,CO2在水中的溶解量较大 。? (3)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CO2转化为化工原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O2+6XC2H4+4H2O,则X的化学式为 H2 。? (4)生物燃料(如酒精)可来源于植物体,结合如图信息,从碳循环角度说出生物燃料的优点有 节约化石燃料,减少空气污染 。? 6.化学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请从利与弊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各答一例即可)。 利: 用于灭火 ;? 弊: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加剧温室效应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