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初中物理八上 4.4 升华和凝华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上 4.4 升华和凝华 教案

资源简介

升华和凝华
【教学内容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本单元最后学习的两种物态变化,知识的难度不算大。由于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比较陌生,所以教学内容主要安排了几个学生分组实验,包括碘的升华现象、碘的凝华现象、人工制霜活动。这些实验是学生学好本节课的基础,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和观察,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升华和凝华的知识。对于生产和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有些现象比较容易理解,有些现象比较难理解,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人工降雨这部分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来理解和掌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对物态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对升华和凝华是最难理解的,因为物质能不能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发生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不容易判断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看清楚实验的事实,使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有深刻的认识,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理论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领略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美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进行分析、推断,来确认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用具】碘锤、酒精灯、铝罐、烧杯、冰、盐、搅拌棒、火柴等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南方和寒冬的北方的晾衣服的对比。提出问题:南方湿衣服晾干过程发生什么物态变化?冰冻的衣服可以晾干吗?如果可以,冰哪里去了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复习知识,温固知新。让学生带着疑问,引起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碘的升华
1、介绍实验器材:碘锤、酒精灯、火柴。2、讲解实验方法:用酒精灯加热玻璃锤中的碘,观察碘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3、提问学生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讲解升华的概念。4、提问学生实验时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
讲解升华吸热的原理。
学生认识实验器材,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碘锤进行实验,观察碘的状态变化,同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学生回答:观察到紫色的碘蒸气,说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学生回答:升华时要吸热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1、提问学生:严冬冰冻衣服为什么会变干?衣柜的樟脑丸为什么会消失?
学生回答:这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升华的理解。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碘的凝华
1、讲解实验方法:当玻璃锤里面充满紫色气体时,停止加热,观察紫色气体会怎样变化?
2、提问学生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讲解凝华的概念。3、提问学生实验时为什么酒精灯要停止加热?
讲解凝华放热的原理。
学生进行实验,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学生回答:碘锤中紫色气体消失,变成了固态的碘粉,。说明碘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学生回答:凝华时要放热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结合起来。
学生分组实验进行人工制霜
1、展示生活中的现象:冰棍表面的霜。2、讲解人工制霜的器材和方法:把冰和盐全部倒入铝罐中,用棍子不断地搅拌,加快冰的熔化,
观察铝罐外表面有什么现象?
3、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4、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霜形成的物理原理。5、提问学生草地上的霜、雪和雾凇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霜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制霜学生回答:铝罐外壳有一层白色的霜。学生回答: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比较高,当
水蒸气遇到00C以下的铝罐时,水蒸气会放出热量,从而凝华成小冰晶,这就是霜。都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这就凝华现象。不同点:凝华的位置不同
通过人工制霜,使学生深刻认识霜的形成原理,明白水蒸气可以直接凝华成固体,加深对凝华的理解。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解释寒冬玻璃窗的冰花和灯泡用久发黑的原理?
1、提问学生:北方的寒冬,早上起床,看到窗户的玻璃上会有很多冰花,
这些冰花是怎样形成的?这些冰花是在房间内还是房间外?
2、提问学生:用久了的灯泡为什么发黑现象
学生回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寒冷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冰花在房间内,因为房间内才有热的水蒸气。学生回答:钨丝通电时升华为钨气,断电后凝华为钨粉沾在灯泡内壁。
加深问题的难度,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物理走向社会
1、介绍干冰的知识干冰应用2、小组讨论: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知道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了解干冰在人工降雨中的作用学生回答:干冰升华迅速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
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下降时熔化成雨。
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小结和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2、教师讲解练习的答案。
学生回答本节课的知识点。
梳理知识体系,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升华:固态
气态
应用:碘升华、樟脑丸
2、凝华:气态
固态
应用:雪、霜、冰花
【教学设计亮点】
1、本节课的教学由平时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本节课学生进行人工制霜,使学生可以对水蒸气凝华现象有了全面的认识,避免了教学只是纸上谈兵,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南方晾干衣服和北方寒冬(零下温度)对比,提出问题,冰冻的衣服怎么晾干,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
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碘的升华
教师分析实验
进行理论学习
总结升华概念和升华吸热特点
提问学生回答冰冻衣服变干和樟脑丸消失的现象
学以致用,解释
生活中升华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碘的凝华
总结凝华概念和凝华放热特点
教师分析实验
进行理论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理论分析自然界霜的形成
学生分组实验
进行人工制霜
实验理论分析
理论联系实际
寻求生活真理
引导学生理解严冬玻璃窗内侧冰花、用久灯泡发黑现象
通过图片展示,认识干冰,
小组讨论人工降雨原理
物理走向社会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吸热
放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