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的色彩?颜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光源及分类②知道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组成③知道光的三原色和物体的色彩形成原因④了解光具有能量,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②探究色光的混合和物体色彩的形成原因,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基础。③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颜色之迷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培养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探究物体颜色的形成三、器材准备:三棱镜、各种有色玻璃纸、手电筒、暗箱、布若干(红、白、蓝、绿、黑等)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图片:城市灯光夜景城市灯光夜景五彩斑斓,点缀其中的是就各种各样、色彩丰富的灯光。除此之外,你还见过哪些物体能发光?(二)新课教学1.光源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如“太阳”、“闪电”、“舞台的灯光”、“发光的水母”等。结合课本内容,学生将以上发光物体的特点进行归纳:①可以自行发光(称为光源);②可分为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③不同的光源发出光的色彩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争论:月亮与太阳一样也能普照大地,月亮是光源吗?2.光的色散太阳是我们看到的最大的天然光源,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给你一块三棱镜,你能通过哪些办法来获得太阳光的彩色光带?并交流各自的做法:①通过三棱镜观察开着的日光灯;②学生走到教室外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引到教室墙面上……学生观察,并初步获得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太阳光不单纯”等结论。太阳光可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最早通过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科学家牛顿。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牛顿“光的色散实验”。生活中你是否也见过类似的多彩现象呢?引导学生回忆“夏日雨后的彩虹”、“太阳下吹出的肥皂泡”……3.色光的混合牛顿在研究中还将分解得到的单色光进行混合,重新又获得了白色光。这一发现使人类在认识光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那么我们今天是否也能受牛顿研究思路的启发,将两种单色光进行混合,看是不是能获得一种新的色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迈出这一步吧!问题1:怎样获得一种单色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戴墨镜后看周围物体颜色的变化、装了有色(如蓝)玻璃后阳台里太阳光颜色的变化等现象,让学生感悟到获得单色光的方法:只要让太阳光通过各种有颜色的玻璃。问题2:如何将两种单色光进行混合?联系学生课前预习作业中将颜料进行混合的做法,让学生再次感悟到单色光进行混合的办法:将任意两种单色光照射到白纸上,观察相互重叠区域的颜色。学生分组进行探究,交流各自的收获,并结合课本P58末一段,得到初步结论:①红色玻璃纸只能透过红光、蓝色玻璃纸只能透过蓝光……透明物体能透过与它颜色一样的光;②红、绿、蓝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它颜色的光;③红、绿、蓝称为光的三原色,它们无法用其它的色光混合而成。问题3:各种彩色发光显示器为什么呈现如此丰富的色彩?各种专业的照相机为什么能拍出色彩艳丽的照片?4.光具有能量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它可以让我们看见物体,给我们带来温暖,光还能给我们做些什么呢?学生阅读课本文,获得“光具有能量”的结论。(三)小结新课师生交流本次“探究之旅”的收获和感想。五、板书设计:?光的色彩??颜色1.光源:可自行发光的物体2.光的色散:白光可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光3.色光的混合????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光的三原色4.光具有能量(光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