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实质及水的天然循环的分析,从分子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及其转化,从而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3、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4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天然循环,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 教学方法设计: 运用启发式,设计问题,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过程: 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 请同学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谈谈你对水的认识,完成以下练习: 1、水的状态有 、 、 。 2、水是由 构成的 3、冰雪融化和水变为水蒸气属于 变化4、一个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 前后联系,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一起做游戏 一个力气大的同学推封闭在针管内的水,一个力气小的同学推封闭在针管内的相同体积的空气。 任何宏观的现象都是由微观本质决定的,带着疑问让孩子们进入本节学习 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探究微观本质 阅读、观察课本27页上面的图示,你得到有关水分子的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不论在什么状态下水分子间都有间隔 ,水分子都在不断地运动,但水分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总结: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体积明显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和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引起的 畅所欲言,启发学生思维 发挥教材作用,把固态、液态和气态中的水分子做对比,在比较中认识不同状态下的水分子的情形 联系实际 首尾相应 问题:用分子观点解释洒在路面的水为什么会消失?烧开水后揭开锅盖时会有许多水滴? 问题: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电影中少年派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 总结: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运动与能量有关,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失去能量运动减慢 从生活现象认识分子特征 前后衔接,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真正从微观认识变化的本质 归纳总结 1、水的三态变化与水分子的微观变化关系 2、水的三态变化由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隔、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 由表象上升到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 拓展延伸 一般物质在由气态到液态再到固态变化时,分子的间隔依次减小。而水在由液态到固态变化时,由于水分子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相互作用力,使之平均间隔增大,正是这个原因,将一定量的水冻成冰后体积会增大。 了解物质的特殊性 分子的特征 探究活动:分子的特征 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 由特殊到一般,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认识水的天然循环 观看水的天然循环视频和水污染的图片,认识水的天然循环的意义及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从课本到课外,认识水的天然循环的意义,体会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 盘点收获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说出来大家交流。 学会归纳,大胆质疑,智慧共享。 在线测试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B、水在气态和液态时,分子都在不断地运动,当水在固态时,分子是不动的 C、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 D、水蒸发时,分子获得能量,水结冰,分子失去能量 2、当桂花盛开时,人们站在远处能闻到桂花香,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分子分裂成原子 B、分子很大 C、分子是运动的 D、分子之间有间隔 3、下列有关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这是物理变化 B、这是化学变化 C、这个过程中水分子的能量在不断变化 D、太阳为水提供能量 4、下列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有序排列的是( ) A、液态的水 B、固态的水 C、气态的水 D、无法确定 学生自主完成,反馈学习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