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 ——原子有核 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行星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原子的构成 原子内部结构 相对原子质量 图表直观化 强调“相对” 弱化推导 重在应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 相对原子质量表。 (3)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 析、推理能力。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 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 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 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学习方法。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教育。 (2) 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 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在教材图表基础上,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微观构成形象化,抽象问题生动化;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讲授的过程中,我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观看动画、思考讨论,引导并帮助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法分析 学生是化学教学活动的主人。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主动参与建立原子微观模型的过程,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并会查阅。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 回顾&思考 创设问属情境,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的教学 第二部分的教学 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布置作业 (一)回顾 & 思考 ? ? (1)什么是分子、原子? ? (2)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电 解水这一化学变化?说明什么 结论? (二)创设问属情景,引入新课 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是不可 分的,究竟原子能不能再分? 2.原子是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3. 若能分,原子能分成什么? 4.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 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在此期间我将巡视课堂,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并适时帮助学生解决疑惑问题,以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在这里我直接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第一部分教学 原子的构成 (1)小组讨论,检验自学结果 ⑴ 用其他方法能否将原子继续分下去? 若能,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⑵ 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 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所占空间有多大? ⑶ 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 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⑷ 原子核还能再分吗? 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⑸ 不同类的原子内部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 从表4--2中的数据,能发现有什么规律? (2)通过动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高潮 1. 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 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 。 (3)总结归纳,知识升华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一、原子的构成 3. 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 电子数也不同,中子数可能相同。 2.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为什么? 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 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议练结合,反馈矫正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右图)。 那么为什么有的α粒子可以穿透金箔, 有的不行?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么? 有一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中子数为66,则 这种元素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分别为( ) A 49 66 B 66 49 C 66 66 D 49 49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E.Rutherford,1871~1937) (四)第二部分教学 相对原子质量 (1)通过数据说明问题 1.674×10-27 1.993×10-26 2.657×10-26 9.288×10-26 氢 碳 氧 铁 1个原子的质量/Kg 原子种类 几种原子的质量 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 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 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 质量的?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1/12作为标准, 其他 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 根据定义能不能写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学计算式? 相对原子质量 = (Ar) 某种原子的质量 一种碳原子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质子质量的1/1836 电子 1.6749×10-27 kg 中子 1.6726×10-27 kg 质子 质量 粒子种类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 说明: 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 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上。 铁 磷 硫 钠 氧 碳 氢 原子种类 相对原子质量 1 12 16 23 31 32 56 中子数 0 6 8 12 16 16 30 质子数 1 6 8 11 15 16 26 说明: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1.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2)知识竞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 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 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 为2.657×10-26k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 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先由学生计算,然后同桌之间互相 批改,发展合作性学习方式;最后由老师投影正确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规范的计算步骤。并且可以对比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 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3的附录Ⅱ查到, 下面我们举行一项比赛,看看哪位同学查阅相对 原子质量表既快又准。我们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 相对原子质量: 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4、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 数 核外 电子数 核电荷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 ? ? 碳 ? 6 6 ? ? 氧 8 8 ? ? ? 钠 ? 12 ? 11 ? 氯 ? 18 17 ? ? 1 1 1 6 6 12 8 8 16 11 11 23 17 17 35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 交流读后感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升华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 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一、原子的构成 2.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二、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相对原子质量 = (Ar) 某种原子的质量 一种碳原子质量×1/12 2.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 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 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原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