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上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预防犯罪》课题《预防犯罪》单元第三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重点犯罪的含义与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与类型。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杜绝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别样的“星”讨论、总结复习旧知,激趣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罪与罚活动一:新知讲解结合课前导入内容,议一议: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它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过程略)教师小结: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活动二:以案学法①视频材料:《校园欺凌1》你可以从视频中呈现的信息推断出此刻纪某和其它同学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吗?如果是,属于何种违法?(是违法行为。属于行政违法。)②视频材料:《校园欺凌2》从纪某最后得到处罚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是严重违法行为,也叫犯罪。)教师小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活动三:学以致用:这是犯罪吗?(1)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__。(2)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__。(3)偷盗财物、非法拘禁他人、制假售假等行为,属于_________________。活动四:以案学法:了解刑罚①案件回放:2020年10月16日,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法院近日依法公开宣判一起高空抛物危害公共安全案件,被告人公某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思考:公某某的行为是哪一种违法行为?你的判断依据是?他受到的惩罚是?答:是严重违法行为(犯罪)。判断依据:对社会有严重危害、触犯了刑法、要受到刑罚处罚他受到的惩罚是: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教师小结:刑罚是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它分为主刑和附加刑。②重点讲解:拘役与拘留;罚金与罚款附:真题演练目标导学二:加强自我防范活动一:课堂探究一种观点: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用受处罚。一份数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一说你的观点是怎样的?教师小结: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也会对自身的生命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必须遵纪守法,远离犯罪。活动二:探究与分享:陈某的故事参考课本P55页,议一议: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他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小结:预防违法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知识补充: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二者之间没有不要逾越的鸿沟。活动三:新闻热点讲评视频材料:白岩松评未成的人犯罪10月,全国人大拟下周承担刑事责任年龄。思考:(1)法院对这位13岁男孩杀人案的审理结果是什么?(2)结合本案,对于全国人大拟调整刑事责任年龄,你支持吗?(3)这两则新闻警示我们该怎么做?教师小结: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附:真题演练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考察同学们对日常生活的体会和观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落脚到何为犯罪行为。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对相关知识活学活用,并了解相关的法律常识。从身边常见的不良现象说起,让同学们明白违法无小事,违法情节严重会导致相关的法律处罚。围绕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数据进行思考和讨论。形成一致观点:未成年的违法行为也会受到法律制裁。从课本出发,落脚到平时日常生活,反思自身有哪些不良习气,要引起重视。结合热点新闻,引起同学们探究与讨论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拓展空间发现并远离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请同学们查询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表格。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点以及刑罚的定义和种类。同时,希望同学们明白犯罪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要增强法治观念,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防患于未然。板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别样的“星”教学目新课导入:你知道他(她)是何种违法行为吗?范冰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规定需要补齐的税款和罚金约为8.84亿元。房祖名犯“容留他人吸毒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罚金2000元。涉嫌非法持有毒品,被北京市石景山公安分局依法拘留陈羽凡《道德与法治》人教版八上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二框预防犯罪第一目:了解罪与罚教学目新课讲授:一、刑法的作用和内容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罪罚结合课前导入内容,议一议: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它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教学目以案学法:什么是犯罪你可以从视频中呈现的信息推断出此刻纪某和其它同学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吗?如果是,属于何种违法?是违法行为。属于行政违法。特点: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属于一般违法。教学目以案学法:什么是犯罪从纪某最后得到处罚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是严重违法行为,也叫犯罪。特点:具有严重__________触犯了____________应当受到__________社会危害性刑法刑罚处罚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__。02OPTION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01OPTION教学目课堂探究:什么是犯罪分析对比上述行为,同样是殴打他人,为何违法性质不同?行政违法(一般违法)刑事违法(犯罪)对社会危害的程度不同、触犯的法律不同、法律后果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教学目观点巩固:教学目课堂探究:这是犯罪吗?都是犯罪行为以上三种行为分别是:盗窃罪、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非法拘禁罪。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含义: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犯罪最本质特征)(犯罪的法律标志)(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二、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教学目笔记整理:教学目以案学法:了解刑罚2020年10月16日,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法院近日依法公开宣判一起高空抛物危害公共安全案件,被告人公某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据法院介绍,该案系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后,天津首例因高空抛物入刑的案件。公某某的行为是哪一种违法行为?你的判断依据是?他受到的惩罚是?是严重违法行为(犯罪)。判断依据:对社会有严重危害、触犯了刑法、要受到刑罚处罚他受到的惩罚是: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主刑只能独立适用附加刑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教学目笔记整理:三、刑罚的种类教学目知识延伸:教学目重点讲解:拘役与拘留:拘役以刑法为依据;行政拘留以治安管理处罚法为依据。拘役是刑罚种类之一;行政拘留属于治安行政处罚。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刑事拘留的期限最多延长至30日;行政拘留的期限为1日以上15日以下;民事拘留的期限为15日以下。罚金与罚款:罚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人或犯罪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罚款有两种:①是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诉讼中责令妨害诉讼的人或单位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强制措施(司法罚款);②是行政机关决定对违反行政法规的人或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处罚方式(行政罚款)。教学目真题演练:1.下列图示所表示的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B.C.D.违法犯罪严重违法犯罪一般违法刑事违法严重违法民事违法D2、酒驾违法,醉驾入刑。醉驾区别于酒驾的最本质特征是()A.刑事违法性B.严重社会危害性C.法律强制性D.刑罚当罚性B教学目真题演练:3.张某因在高速公路超速行驶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王某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处以罚金。张某和王某的行为分别是()A.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B行政制裁附加刑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教学目课堂探究:一份数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一种观点: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用受处罚。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一说你的观点是怎样的?以上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国刑法对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有明确的规定,哪些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年满十四周岁的人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也会对自身的生命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必须遵纪守法,远离犯罪。教学目法律课堂:教学目探究与分享: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议一议: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他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纪一般违法犯罪交友不慎教学目法律课堂: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公共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响制品、读物等8、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等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等6、多次偷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教学目新闻热点:思考:(1)法院对这位13岁男孩杀人案的审理结果是什么?(2)结合本案,对于全国人大拟调整刑事责任年龄,你支持吗?(3)这两则新闻警示我们该怎么做?男孩:三年收容教养父母:进行民事赔偿。畅所欲言,有理皆可。依法自律、自觉守法,防患于未然。四、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教学目笔记整理: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1.当前我国吸毒人员呈低龄化的趋势。针对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下列看法正确的是()A.未成年人无法自觉抵制毒品的诱感B.吸毒是犯罪行为,永远不要尝试第一次C.未成年人吸毒应给予管制的处罚D.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教学目真题演练:吸毒违法,贩毒有罪主刑—刑罚—犯罪D2.下列说法中,与“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所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①“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④“小洞不补,大洞吃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教学目真题演练:B教学目拓展空间:请同学们查询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表格。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犯罪的基本特征认识刑罚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远离“雷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教学目知识梳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2《预防犯罪》.doc 5.2预防犯罪.pptx 校园欺凌1.mp4 校园欺凌2.mp4 照亮“隐秘的角落”.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