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光的色彩颜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以分解为七色光。3、了解光的三原色,知道色光的混合。4、了解光能及其应用。5、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过程与方法】:1、能够识辨自然界和生活中哪些物体属于光源。2、培养动手实验能力。3、搜集资料,组织整理材料的能力。4、小组成员间相互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感受到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⑴掌握光源的要领及知道白光是一种复合光。⑵色光的混合。⑶探究物体颜色的形成。【教学难点】:色光的混合,物体的颜色。三、教学用品三张玻璃纸(红、绿、蓝)、手电筒、投影仪(白色光源)、三棱镜、平面镜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播放一组五彩缤纷的图片,从而引入课题。新课讲授:师生探究:1、光是由什么发出的?(a)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提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源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太阳、闪电……教师归纳、总结:太阳、闪电、发光的水母、正在工作的电灯……(b)光源的分类:①天然光源:太阳、闪电、发光的水母……②人造光源:激光、正在工作的电灯、点燃的蜡烛……教师提问:月亮是不是光源?学生讨论并回答总结:我们所看到的月亮的光芒,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月亮自身是不会发光的,所以说月亮不是光源。[探究活动1]:太阳光的分解太阳光是否是最单纯的光?①提出问题:一道白光穿过三棱镜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②猜想:白光或??颜色的光③设计实验:太阳光照射三棱镜教师:介绍光的色散探究活动的分组(分6组)以及实验的要求,包括各组的场地安排学生:每组选一人用平面镜到室外反射太阳光,其余同学观察,然后轮换活动结束:各组交流实验现象,归纳结论:太阳光可分解成七种色光教师问:太阳光可分解成七种色光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说明太阳光就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呢?你有办法证明吗?教师演示并且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了解白光的复合过程得出结论进行实验并观察学生讨论并回答: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教师总结:这表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太阳光是复色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首先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介绍日常生活中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的形成,光盘、肥皂泡泡、有油的柏油马路上等有色透明物体如何呈现其颜色?[探究活动2]:有色透明玻璃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学生活动:手电光透过红色玻璃纸,透过绿色玻璃纸,透过蓝色玻璃纸是什么颜色的光问题:如果让白光透过一个透明物体,我们得到红光,你能猜到透明物体是什么颜色吗?教师边问边实验,边让学生回答问题:你是怎么猜到的?问题:1、透明物体的颜色和他所能透过色光的颜色有什么关系?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思考:当太阳光通过红色(或蓝色或绿色)玻璃纸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实验、观察并回答:红色玻璃纸只能通过_红_光;蓝色玻璃纸只能通过_蓝_光:绿色玻璃纸只能通过_绿_光。教师总结: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透过色光的颜色决定。介绍“生活、物理、社会”中摄影师使用的滤色镜。3、白光能被分解为七种色光,可见白光是复色光,若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单色光混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用Flash演示色光混合实验总结:红、绿、蓝三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我们将红、绿、蓝这三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4、光能光使周围变得明亮,变得温暖,还能使胶卷感光……所以说光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光能。学生思考并举例日常生活中关于光能的利用三、课堂总结: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2.光的色散:分解太阳光如何判断透明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透过光的颜色决定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4.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