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单元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楚霸王项羽——宿迁的骄傲,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他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的战役是(?)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2.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A.?阶级矛盾尖锐?????????????????B.?政局动荡不安?????????????????C.?人民生活痛苦?????????????????D.?生产力严重破坏3.“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此号召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是指(??)A.?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B.?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C.?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D.?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4.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年(???)A.?176??????????????????????????????????????B.?177??????????????????????????????????????C.?226??????????????????????????????????????D.?2275.秦朝时期,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反映出秦朝(???)A.?法律严苛???????????????????????????B.?赋税沉重???????????????????????????C.?思想禁锢???????????????????????????D.?徭役繁重6.为改变经济凋敝的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这一政策所体现的思想流派是(???)A.?道家?????????????????????????????????????B.?法家?????????????????????????????????????C.?墨家?????????????????????????????????????D.?儒家7.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人民流离失所。为发展生产,稳定人民生活,汉高祖实行了哪一政策(???)A.?休养生息???????????????????????????B.?焚书坑儒???????????????????????????C.?盐铁专卖???????????????????????????D.?独尊儒术8.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历史上称为(???)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C.?“八王之乱”???????????????D.?“王与马,共天下”9.以下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片段,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农民张三把收成的1/30交给国家?????????????????????????B.?县官王平因关心农桑受到汉景帝提拔C.?汉文帝的夫人因铺张浪费受到训斥??????????????????????D.?汉文帝命人修建豪华的宫室以供享乐二、材料分析题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朝结束了西周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把全国划分为郡县,郡守、县令都由朝廷任免,中央对地方有很大的控制权。定疆域,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中国开始成为伟大的统一国家。材料二:秦始皇过度使用民力,虽然很多措施有利于统一,但人民也确实疲惫不堪。农民被迫大起义,迅速地推倒了秦朝的统治。材料三:据《史记》中记载:“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根据材料,说说秦朝在哪些方面的统治措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材料中提到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秦始皇为什么要“焚百家之言“?(3)请查阅相关资料,说说秦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4)请你简单评价秦始皇。11.秦汉时,我国封建社会首次进入大一统时期,但由秦入汉,发生了一系列战争。让我们回顾历史,共同探究这些战争。【领袖篇】【成语篇】【评价篇】它直接诱导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打乱了秦王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残暴的秦二世的统治的灭亡并最终使其走向灭亡;它同时也间接影响了自此以后的历次农民起义,为后世农民起义树立了光辉的形象。(1)请根据下列提示语写出上面三幅图片对应人物的名字。①________领导大泽乡起义,在陈自立为王。②________指挥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③________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他投降。(2)图4表现了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情景,请写出这次起义的名称。(3)图5和图6与哪两场战争有关?这两场战争的结果如何?(4)这则材料是对哪次起义的高度评价?请你说出这次起义爆发的时间和爆发的根本原因。(5)秦朝最终是在什么时候被谁灭亡的?秦朝的灭亡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教训?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中国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请将表格填写完整。诸子观点体现的思想(主张)所属学派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①②⑤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③道家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强调“法治”④(2)习近平曾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勤政为民的重要性。他借鉴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该学派的创始人是谁?(3)请列举正反史实各一例,印证“行仁政而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的重要性。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那时候,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牧畜奇缺,皇帝出门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将相只能乘牛车。大城市户口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二三。汉高祖路过一个县,先前有三万多户,现只剩下五千户,他还称道这个地方繁盛。(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何种状况?(2)针对这一状况,汉高祖实行了一种怎样的政策?(3)这一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C【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末年,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跟秦军主力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命令士兵带足三天的粮食,然后砸破锅,凿沉船,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最终项羽的军队以少胜多,打败了秦军的主力,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来历。A项涿鹿之战和成语“破釜沉舟”无关,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不符合题意;B项牧野之战和成语“破釜沉舟”无关,商朝末年,周武王率领军队,与商军进行了牧野之战,商军在阵前倒戈,引导商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不符合题意;C项巨鹿之战是成语“破釜沉舟”的出处,符合题意;D项官渡之战和成语“破釜沉舟”无关,东汉末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巨鹿之战,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D【解析】秦王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由于它激化了阶级矛盾,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影响是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ABC三项都不是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不符合题意;D项生产力严重破坏是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暴政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3.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被镇压下去,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熟练掌握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4.C【解析】据题可知,公元25年刘秀建立汉朝,是公元后25年,而刘邦建立西汉是公元前202年,两者相距202+25=227年,即距离公元前202年已经过去了226年。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公元纪年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公元常以A.D.(拉丁文AnnoDomini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则以B.C.(英文BeforeChrist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5.A【解析】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试题较为简单,只要能读懂题干内容,理解题干的含义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很明显,选项中的后三项均与题干没关系。6.A【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为改变经济凋敝的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体现的道家的思想即无为而治,符合题意;B.法家,不符合题意;C.墨家,不符合题意;D.儒家,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这是学习中的基础知识,要注意理解记忆。7.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可知,西汉初年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令“兵罢皆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们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因此: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8.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对此题。9.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以节俭出名,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选项均属于文景之治时期的史实,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为较易题,考查的是文景之治,结合文景之治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可。二、材料分析题10.(1)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3)暴政,如:“焚书坑儒”.修建长城和阿房宫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赋税、劳役。(4)泰始皇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伟大的君主,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他的“焚书坑儒”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过重的赋税、劳役加快了秦王朝的灭亡。【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定疆域、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对中国的影响深远。(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焚百家之言”指的是秦始皇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的事件。其目的是为加强思想控制。(3)根据材料二和三可知,人民“疲惫不堪”,说明因秦朝统治者的暴政到导致了秦朝的灭亡。(4)评价历史人物,需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地评价,注重史论结合。故答案为:(1)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3)暴政,如:“焚书坑儒”.修建长城和阿房宫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赋税、劳役。(4)泰始皇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伟大的君主,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他的“焚书坑儒”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过重的赋税、劳役加快了秦王朝的灭亡。【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人物的评价,史料分析能力,难度不大。需要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11.(1)陈胜;项羽;刘邦(2)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3)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垓下之战,项羽自刎,刘邦获胜。(4)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秦的暴政。(5)公元前207年,被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所灭。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领导起义,在陈自立为王。②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③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他投降。(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④表现了公元前209年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关的成语是斩木为兵。(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⑤与巨鹿之战有关,图⑥与垓下之战有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垓下之战,项羽自刎,刘邦获胜。(4)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打乱了秦王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残暴的秦二世的统治的灭亡并最终使其走向灭亡”,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是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评价。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9年。秦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5)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秦朝最终被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所灭;第二问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的灭亡给我们的启示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故答案为:(1)陈胜;项羽;刘邦。(2)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3)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垓下之战,项羽自刎,刘邦获胜。(4)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秦的暴政。(5)公元前207年,被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所灭。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图片材料和文字资料为依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12.(1)①“仁政”;②儒家;③主张“无为”;④韩非子;⑤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出的各种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2)儒家;孔子(3)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仁政而王”观点是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处无为之事”,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百家争鸣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出的各种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2)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勤政为民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的“仁”的思想主张: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3)本题考查的是仁政和暴政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识记,对仁政和暴政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3.(1)反映了西汉初期社会经济一片萧条的社会状况。(2)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3)具体内容: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作用:这些措施促使汉初经济迅速恢复。【解析】本题考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史实及原因、影响。本题是基础题。材料中可以看出长期战乱过后,西汉初期社会经济一片萧条。所以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具体内容: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作用:这些措施促使汉初经济迅速恢复。【点评】本题掌握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史实及原因、影响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第三单元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人教版八年级上本资料为作者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版权所有侵权必究《陈涉世家》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史记》,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此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全过程释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新课导入《陈涉世家》中有一句名句,大家知道吗?思考:秦末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这当中有哪些原因呢?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建立皇帝制、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大修驰道,统一车距北击匈奴,修筑长城3.交通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4.思想文化:2.经济方面:1.政治方面:5.军事方面:有利于交通便利,为后世的交通道路奠定基础保卫与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加重了老百姓负担有利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中国古代文化。有利于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复习旧知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阿房宫赋》修建阿房宫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50步,南北约50丈,殿内可容一万人。宫门是用磁石做的,以防有人暗带兵器入宫。宫门前还立着12个铜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阿房宫前殿复原图阿房宫前殿仅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成,面积为0.55平方千米,也就是55万平方米阿房宫前殿面积=5000套房子(以一套房子110平方米)秦阿房宫不仅是秦代建筑中最宏伟壮丽的宫殿群,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更记载着中华民族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承载着华夏文明的辉煌记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确认秦阿房宫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世界奇迹和著名遗址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前殿是阿房宫的主体宫殿。占地约800亩,相当于9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磁石门为秦阿房宫门阙之一。建筑以磁石为门,一是为防止行刺者,二是为了向“四夷朝者”显示秦阿房宫前殿的神奇作用,兰池宫是秦始皇的一座寝宫,又名仙岛。因筑于兰池之畔而名之。建筑微缩形式营造,高7.35米,长宽16米x16米阿房宫宫殿欣赏祭地坛是秦阿房宫中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动场所,规模为16米x16米,高11米。专供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用上天台是秦阿房宫殿祭祀天神的建筑物,规模为16.8米x16.8米,高19.8米,皇帝定期率领朝臣登坛祈祷天神。重现的上天台。阿房宫宫殿欣赏上林苑为秦都咸阳时置,周围二百多里前212年营建朝宫于此内养禽兽,供皇帝射猎,并建离宫、观、馆数十处。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极言其宏伟壮丽新知讲解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在渭水之滨。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内城里面修建了堂皇的地下宫殿,顶上有用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秦始皇陵地宫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几千年来未被盗掘骊山秦始皇陵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初期阶段:自王即位到统一全国。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陵园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共历时9年,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秦始皇陵建造历时38年,据史书记载动用徭役刑徒共72万余人,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秦始皇陵建筑过程新知讲解在屋顶用珠宝做日月星辰,在地面用水银做上江河湖海。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新知讲解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材料一:在秦朝,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两千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征调的劳役人员多达七十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人不下三百万新知讲解1.滥用民力,徭役繁重材料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2.赋税沉重材料三:秦朝时,死刑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醢等,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罪,如诛九族和连坐法。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刑法的处治。当时在秦国的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新知讲解3.刑法残酷材料四:秦始皇死后,他的继承者秦二世上台,继续进行残暴的统治。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和赵高狼狈为奸,任意残杀自己的兄弟姐妹和文武大臣,政治十分黑暗。此外,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榨也更加残酷,埋葬秦始皇时殉葬大量的宫女与修墓的工匠4.秦二世更加残暴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秦民谣思考:秦朝统治者的暴政给人民生活和整个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东北)。小儿子胡亥与赵高、李斯勾结,阴谋夺得皇帝位置,称为秦二世。秦二世昏庸残暴,使秦朝加速走向灭亡。秦二世更加残暴《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指鹿为马新知讲解新知讲解陈胜、吴广起义1.背景秦二世元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直接原因)2.时间公元前209年3.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秦朝残暴的统治,直接逼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是秦朝严苛的刑法制度“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首先进攻大泽乡,攻克后又攻打蕲县。蕲县攻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一面进军,一面不扩大队伍。等行进到了陈县的时候,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卒好几万人.攻打陈县时,只有留守的郡丞领兵与起义军在城门下作战.于是起义军占领陈县4.起义过程新知讲解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陈胜派出的起义军攻进关中逼近咸阳。秦二世惊慌失措,派大将章邯把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放出来编成军队,向起义军反扑。六国贵族没有支援起义军。起义军孤军作战,终于失败。吴广在荥阳被部下杀死。起义后的第六个月,陈胜在逃跑的路上被车夫设计杀害5.起义失败新知讲解1.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阶级起义斗争。2.拉开了武装反抗“暴秦”的序幕,打响了“农民起义反暴秦”的第一炮。3.它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项羽、刘邦创造了有利条件。4.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此次起义的影响。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7.起义影响8.历史评价“陈涉复踵其后以亡,毋亦大可悲耶!后之人览之不能自鉴,毋亦与陈涉生一同情之感也,悲夫!”——周恩来“自古乱亡之祸,不起于四夷,而起于小民。秦之强盛,兼并六国,卒之扰乱天下者,非六国也,乃陈胜、吴广一二小民也。”——郭正域新知讲解项羽、刘邦起义1.背景2.时间公元前209年3.经典战役陈胜起义后六国旧贵族企图恢复旧国,楚国大将项燕之子项梁与梁之侄项羽也乘机起兵。他们率八千精兵渡江北上,连破秦军队伍达六七万人,称楚怀王,以为号召。项梁,项羽叔侄成为当时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巨鹿之战是以楚军为首的各诸侯义军与秦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最终一举全歼秦军的主力,彻底埋葬秦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命运,影响深远。项羽在此战中确立了他在各路义军中领导地位。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突袭项梁军于定陶,项梁战死,起义军大败。这是起义军第二次遭到巨大挫折4.结果新知讲解公元前207年,项羽大败秦军主力军队.与此同时,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5.秦朝灭亡楚汉之争新知讲解楚汉之争1.背景2.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3.鸿门宴公元前207年,项羽连破秦军,自封为“诸侯上将军”,率诸侯军进入关,与刘邦会于鸿门公元前207年,项羽在鸿门设宴,企图借机杀掉刘邦,于是演出了一幕“鸿门宴”,项羽的叔父项伯请为调解,并亲赴鸿门谢罪,示以诚意,并表示归顺,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著名的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由此而来新知讲解公元前202年刘邦的军队包围项羽军队。项羽虽处于劣势,但还有十万军队,一天夜里,被包围的项羽和他的士兵听见四周响起熟悉的歌声。一听原来是家乡楚地的民歌。歌声从刘邦军营里传来,熟悉的歌声引起了士兵们的思乡之情.项羽军中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逃亡,十万人逃得只剩下几百人垓下之战——四面楚歌该战役是楚汉两军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1.经过2.意义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因迷路耽搁了时,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手下仅剩二十八骑3.结果新知讲解乌江自刎——无颜面见江东父老项羽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1.经过2.意义楚汉之争是秦末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战争,共历时4年多,项羽乌江自刎,刘邦获得最后胜利。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项羽不会知人善任,不会识别和笼络人才,且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不会抓准时机,鸿门宴上,他优柔寡断,迟迟不发令。导致项羽失去了有利的时机问题探究楚汉之争项羽为何会失败?刘邦为何会取得胜利?刘邦赢取民心,且善于用人项羽失去民心,且不会用人材料1:“刘邦……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汉书》材料2:(汉高祖)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史记》新知讲解汉朝的建立1.时间2.建立者汉高祖刘邦3.都城公元前202年长安刘邦原想定都洛阳,娄敬向刘邦指出:应定都关中。并详细分析了将国都定关中的好处使刘邦下定决心,当天即下令定都关中。刘邦车驾由洛阳入居关中,先在秦国旧都栎阳暂居,同时命少府阳城延在原秦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乡修建新城,至汉高祖七年二月,始具规模,首都从栎阳迁往长安。自此长安成为西汉政治中心新知讲解长期的战争造成经济萧条,国家贫穷2.对此,刘邦的做法是什么?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经验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3.何为休养生息政策?实行分封制度;奖励农耕、桑蚕;减租减息;实行以农为先的政策1.思考: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如何?新知讲解4.休养生息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汉高祖刘邦下令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位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把徭役改为三年一次。减轻刑罚,废除肉刑。汉景帝认为: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并进一步减轻刑罚文景两朝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并且注意法纪,因此社会比较安定。新知讲解文景之治1.背景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汉朝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形成了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局面材料一:……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食——《史记·平准书》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前期后期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西汉的建立刘邦战胜项羽楚汉之争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课堂小结失败胜利课堂小结我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说,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习近平: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是时代进步的推动者!得民心者得天下!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起义C.李自成起义D.太平天国运动2.“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高祖建的政权称西汉。被称作高祖的是()A.陈胜B.吴广C.刘邦D.项羽课堂练习AC课堂练习5.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把夏桀、商纣、秦二世这三个历史人物归成一类。他们最突出的相似点有()①重用人才②重视农业③统治残暴④末代国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一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屡败屡战的刘邦,信心满满,最终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农锦还乡。刘邦建立的朝代将都城定在()A.咸阳B.长安C.镐D.殷BB(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何种状况?(2)针对这一状况,汉高祖实行了一种怎样的政策?(3)这一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课堂练习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那时候,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牧畜奇缺,皇帝出门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将相只能乘牛车。大城市户口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二三。汉高祖路过一个县,先前有三万多户,现只剩下五千户,他还称道这个地方繁盛。具体内容: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作用:这些措施促使汉初经济迅速恢复。反映了西汉初期社会经济一片萧条的社会状况。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同步练习.doc 第三单元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