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节课通过实验,探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认识化学反应,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又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守恒的原因,进而达到学以致用。 2.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 而且理解了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能从微观角度 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但对化学反应中的质量问题从未提及 过,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3.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为后面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节课非常重要。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1.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体验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过程,所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探究化学反应,提高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在前面学习中学生也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这为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做了知识准备。 2.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理解其内涵, 能说出一些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运用质量守恒定 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完成一些简单实验,分析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及实验后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小组学习、实验探究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借助设疑、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2)在探究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3)初步体验定量研究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其涵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即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那么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初探活动 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想。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猜想一:减小 猜想二:增加 猜想三:不变 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反应 再探活动(一) 提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个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分组实验一: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4-7) 分组实验二: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4-8) 分组实验三: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4-9)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P112) 追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哪些关键词? 学生思考 学生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课本P111表格填写 分析分组实验二和三的现象得结论 认真阅读,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勤于动脑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求实的态度,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证实了自己的的猜想,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加深理解 再探活动(二) 提问:为什么分组实验一和二是同一反应,而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前者不相等而后者相等?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3[讨论与交流] 结论: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实验时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分析比较,讨论交流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引导学生研究有气体参加或气体生成的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拓展延伸 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守恒呢?播放视频:电解水的模拟动画过程。 总结提升: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微观)都没有改变。元素的种类、质量(宏观)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仔细观看,认真思考:①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如何变化?②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开拓学生的思维 ,将探究的问题推向理论高度,完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认识飞跃,悟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谈收获 引导 回顾回答 本节小结 检验收获 布置课堂练习(课后习题4、5) 审题,举手交流 运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定律,加深理解的目的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2 、3、8 认真独立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原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 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因 化学反应中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