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素材)

资源简介

一、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
实验目的: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
实验材料:鱼、鱼缸。
实验步骤:
1.提前将装有一条鱼的鱼缸放置在教室内,让其适应环境。
2.学生观察鳍的摆动情况,并用画图或文字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注意事项:不要敲击鱼缸,以免鱼受到惊吓。不要用力捏鱼的身体,以免鱼受到伤
实验现象:鱼运动时,鳍在不停地摆动。
实验结论:在鱼游动时,鳍能保持鱼的身体平衡、控制前进的方向。
二、探究鱼的呼吸
实验目的:探究鱼的呼吸。
实验材料:鱼、滴管、食用色素。
实验步骤:
1.将鱼提前置于教室内,让其适应环境。
2.用滴管吸一些用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在鱼的嘴前滴1-3滴,观察绿色水的流动路径。
3.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实验现象:绿色水从鱼口进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实验结论:鳃在鱼呼吸中起重要作用
比较哺乳动物的被毛与鸟的羽毛
活动目标:知道哺乳动物的被毛与鸟的羽毛是不同的。
活动材料:猫的被毛、鸟的羽毛。
活动过程:
1.看一看猫的被毛、鸟的羽毛的外形,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2.摸一摸猫的被毛、鸟的羽毛,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四、测量体温
活动目的:正确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活动材料:体温计等。
活动方法:
1.使用前,检查体温计的示数是否在35℃以下。如果不在,需要抓住体温计的上部用力甩几下,使留在细管中的水银退回到玻璃泡中,直到示数低于35℃。
2.擦干腋窝的汗液,将体温计的玻璃泡部分放在腋下后夹紧,确保体温计的玻璃泡和腋下皮肤密切接触。
3.大约5分钟后,取出体温计读数。擦干净体温计,以便再次使用。
五。测量空气温度
活动目的: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空气温度。
活动材料:气温计等。
活动方法
1.将气温计悬挂在距离地面大约1.5米、通风良好、不受阳光直射的位置。
2液柱稳定后读取气温计的示数。
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水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水、带有胶塞的口服液小瓶、吸管、溶于水的颜料、水槽、热水、冷水。
实验步骤:
1.把吸管插人胶塞。
2.把被颜料染色的水装在瓶内,注意瓶内的水要装满。
3.把小瓶放人热水中,观察吸管内液柱的变化。
4.把小瓶放人冷水中,观察吸管内液柱的变化。
实验现象:
1.把小瓶放入热水中时,吸管内的液柱会上升。
2.把小瓶放入冷水中时,吸管内的液柱会下降。
实验结论
一般情况下,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七.气体热胀冷缩实验(一)
实验目的:利用气球探究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水槽两个、气球、热水、冷水、平底烧瓶。
实验步骤
1.将气球套在平底烧瓶瓶口上,密封好。
2.先将装置放人装有热水的水槽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再将装置放入装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后,气球会膨胀变大;放入冷水中后,气球会收缩变小。
实验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八.气体热胀冷缩实验(二)
实验目的:观察玻璃弯管中水柱的移动方向,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实验材料:平底绕瓶、玻璃弯管、有色水等
实验步骤
1.向玻璃育管中注入一部分有颜色的水,水柱不宜过长。把带有玻璃弯管的橡胶塞塞在平底烧瓶的瓶口上,密封好。
2.双手紧平底烧瓶,观察玻璃弯管中水柱的变化。手松开烧瓶后,观察玻璃弯管中水柱的变化。
实验现象:手握紧烧瓶后,玻璃弯管中的水柱会向远离烧瓶的方向移动。手松开烧瓶后玻璃弯管中的水柱会向靠近烧瓶的方向移动。
实验结论:平底烧瓶中的气体体积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九。气体热胀冷缩实验(三)
实验目的:观察玻璃弯管管口是否产生气泡,探究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玻璃弯管、水杯等。
实验步骤:
1.把带有玻璃弯管的橡胶塞塞在平底烧瓶的瓶口上,密封好。
2.将玻璃弯管的开口端放入水中,双手握紧平底烧瓶,观察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松开双手,用手指扶着烧瓶,让玻璃弯管的开口端仍浸在水中,观察玻璃弯管中的现象。实验现象:手握紧烧瓶后,管口处有气泡产生。手松开烧瓶后,有部分水进入玻璃弯管。
实验结论:手握紧烧瓶后,平底烧瓶中的气体体积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十。铜球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加热和冷却后的铜球是否都能穿过铁环,探究固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酒精灯、铜球、铁环等。
实验步骤
1.将铜球接近铁环的环孔,观察铜球是否能穿过铁环。
2.点燃酒精灯,加热铜球。将加热后的铜球接近铁环的环孔,观察铜球是否能穿过铁环。
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后再接近铁环,观察铜球是否能穿过铁环。
活动现象:加热后的铜球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的铜球能穿过铁环活动结论: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一。模拟热气球上升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热气球上升实验,认识热气球上升的科学原理
实验材料:塑料袋、酒精灯等
实验过程
1.点燃酒精灯。
2.把塑料袋口朝下打开,放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
3.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使用酒精灯时注意安全;塑料袋和酒精灯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实验现象:过了一会儿,塑料袋鼓起来。松手后,塑料袋会升起来。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热满塑料袋后会带动塑料袋上升。
十二纸蛇旋转实验
实验目标:通过纸蛇旋转的实验,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科学原理。
实验材料:酒精灯、纸蛇、细线、铁架台等。
实验过程
1.将纸蛇用细线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
2.将酒精灯点燃,放在纸蛇下方。
3.注意观察纸蛇的变化,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使用酒精灯时注意安全;纸蛇和酒精灯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实验现象:纸蛇会转动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会上升并带动纸蛇旋转。
十三。
模拟风的形成实验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认识风的形成原因。
实验器材:两个大饮料瓶、蜡烛、蚊香、小刀。
实验步骤:
1.将一个大饮料瓶的瓶肩以下部分去掉,保留上面喇叭口部分;将另一个大饮料瓶的底掉,并在瓶身与蜡烛等高的部位打一个大小与瓶口相近的孔。
2.将第一个瓶子的啊叭口部分插入第二个瓶子瓶身的孔中并进行固定、密封,组装成简易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3.将组装好的装置罩在未点燃的蜡烛上,用点燃的蚊香靠近喇叭口的开口处,观察现象并记录。
4.点燃蜡烛,再用装置罩住蜡烛,用点燃的蚊香靠近喇叭口的开口处,观察现象并记录分析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切割时尽量保持切口平整。
2.切割后的断面比较锋利,要防止手被割破。
3.使用蜡烛时要注意安全。
实验现象:未点燃蜡烛时,蚊香产生的烟雾慢慢向上升;点燃蜡烛后,蚊香产生的烟叭口,并迅速从上面的瓶口飘出瓶外。
实验结论:喇叭口处的空气因瓶内外温度的差别而发生流动,从而产生了风。
十四。利用百叶箱测量气温
活动目标:会用百叶箱正确测量气温。
活动材料:百叶箱、温度计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百叶箱。
2.学生利用课间去观测百叶箱中温度计的示数。
3.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4.汇总、整理气温数据。
5.归纳、总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十五制作简易属向标
活动目的:通过制作简易风向标,认识风向标的构造。
制作材料:彩色卡纸、剪刀、刀子、长铁钉、吸管、橡皮泥、双面胶、纸条、软木。
制作步骤:
制作前头、箭尾。在卡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如图(1)所示,将三角形从中间部分剪开,
制成风向标的箭头和箭尾,如图(2)所示。
2.取一根软木杆,作为风向杆,用刀子在两端沿中间割开约2厘米深的开口。
将箭头、箭尾分别插人杆两端的开口中。
取一根塑料管作为支架。将钉子从风向杆的中心穿过,再插入支架中,保证风向杆能
在技架上自由旋转。
5、将装置拿到有风的地方,固定住支架。如果风向杆能随风自由旋转,说明制作简易风标成功了。风向杆的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
注意事项:
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使用剪刀等工具。
2.可以做几个大小不同的箭头、箭尾,试一试哪种组合制作的风向标效果更好。
3.如果风向标不能自由旋转,要将风向杆与支架连接处进行调整、改进。
十六。制作简易雨量器
制作材料:大饮料瓶、剪刀、尺子、纸、笔等。制作步骤
1.将大饮料瓶,沿着瓶颈处画一圏水平线。(如果饮料瓶的瓶颈处有明显的水平线,就不需要画线,直接用就可以。)
2.沿画好的线将瓶颈剪下。
3.取一张与瓶子高度差不多的纸条,在纸条上画出刻度。(可参照尺子上的刻度。)
4将纸条竖直贴在瓶外侧,“0”刻度要从瓶身粗细比较均匀的地方开始。
5将切下的瓶颈部分倒置,放在瓶口上作为漏斗。
注意事项: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观察要点:
1.将雨量器安放在相对开阔、不受障得物影响的地方,并保持水平。
2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相平。
十七.水蒸发吸热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水蒸发时是否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实验材料:水温计、纱布、杯子、水、支架、表等。
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的玻璃泡用纱布包好、观察温度计的度数。
2.将包好的温度计放入水中(水温与室温保持一致)。拿出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示数的
化。
实验现象:将水温计拿出水面后,温度计的示数会有一定程度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十八。加快水蒸发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加快空气流动速度是否可以加快水蒸发。
实验材料:两块相同的布,水、小风扇等
实验步骤:
1.把两块布放入水中,取出后拧于,两块布的湿度基本一致。
2.将两块布竖直展开,其中一块布放在小风扇下吹,观察哪块布先变干。
实验现象:用小风扇吹的布料先变干。
实验结论:加快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加快水蒸发。
十九。实验二
实验目的:探究加热是否可以加快水蒸发。
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烧杯,三脚架、酒精灯、水等。
实验步骤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里加入同样多的水。
2.其中一个烧杯用酒精灯加热,另一个放置在常温下。
3.一段时间后,比较两个烧杯中的水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加热的水比未加热的水少得快。
实验结论:加热可以加快水蒸发。
二十。实验三
实验目的:探究增大蒸发面积是否可以加快水蒸发。
实验材料:两块相同的布,水等。
实验步骤
1.把两块布放入水中,取出后拧干,两块布的湿度基本一致。
2.将一块布展开,另一块叠起来,分别铺在桌面上,观察哪块布先变干.
实验现象:展开的布料先变干。
实验结论:增大蒸发面积可以加快水蒸发。
二十一。探究小水殊形成原因的实验
活动目的:探究小水珠形成的原因
活动材料:火柴,酒精灯,烧杯,玻璃片,试管夹。
活动步骤
1将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倒入半杯等量热水。
2.用试管夹夹取一片玻璃在酒精灯上加热,来回移动玻璃片让其均匀受热,再加热4钟:另一片玻璃不加热,放在一旁备用。
3将两片玻璃同时盖在烧杯上,观察两块玻璃片表面的变化。
活动现象:加热过的玻璃片表面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没有加热的玻璃片表面有小水珠出现。
活动结论: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形成小水珠。
二十二。测定水结冰时的温度
实验材料:小铁桶、塑料杯、温度计、冰块、食盐等
实验步骤
1.在小铁桶内放入少量的水和一层冰块。
把装有约2/3杯水的塑料杯放入小铁桶中的冰块上,将塑料杯放在小铁桶中间部位。
3.往塑料杯周围继续放入冰块,让冰块包裏着塑料杯,注意冰块的高度不要超过塑料杯杯口
4.在铁架台上挂一支水温计,将水温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塑料杯的水中。
5.往冰块上撒食盐,注意观察塑料杯中水的变化,每隔一分钟读取温度计示数并记录。
6.记录水结冰时的温度,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塑料杯内水的温度越来越低,水慢慢结冰。
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
二十三。用卷尺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
活动目标:学会使用卷尺测量距离。活动材料:卷尺等。活动过程
1.标出表示两棵树距离的起止点。
2.一个学生把卷尺的零刻度对准起点。
3另一个学生拿着卷盘到达终点附近,拉直、拉紧卷尺后读出终点对应的示数。
二十四。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活动目的:了解如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活动材料:小车、橡皮等。
活动过程:
1.把橡皮作为参照物摆放在一个固定位置。
2.推动小车远离橡皮。
3描述小车相对于橡皮的位置变化。
4判断小车是否在运动。
二十五。描述运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活动目的:准确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活动材料:手表等。
活动过程:
1.甲学生站立不动作参照物。
2.乙学生按照一定的路线行进,并不断报出时刻以及相对于甲同学的方向
3.丙、丁同学标出乙同学的位置,并测量甲、乙同学之间的距离。
4.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二十六。比较跑50米谁用的时间短
活动目的:比较跑50米谁跑得快。
活动材料:卷尺、电子停表等。
活动过程:
1.用卷尺测出50米的距离。
2.几个学生同时从50米起点跑到终点,测出他们各自所用的时间。
3.根据时间的长短,判断谁跑得快。
二十七。比较8秒钟谁跑得远
活动目的:比较8秒钟谁跑得快。
活动材料:卷尺、电子停表等。
活动过程
1.几个学生同时从起点开始跑,到8秒时停止跑动。
2.用卷尺测出从起点到学生停止跑动位置的距离。
3.根据跑动距离的长短,判断谁跑得快。
二十八。比较时间、距离不同时谁跑得快
活动目的:比较时间、距离不同时谁跑得快。
活动材料:卷尺、电子停表等。
活动过程:
1.几个学生从起点开始跑,用不同时间跑一定距离。
2.测量并记录每个学生跑的时间和距离。
3.计算每个学生的速度,根据速度大小比较谁跑得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