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后练习模板课程基本信息课题预防犯罪教科书书名:《道德与法治》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8月学生信息姓名学校班级学号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誹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构成详谤罪,要受到刑罚处罚。从材料中可看出A.正义的制度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制定B.法律只保护守法公民的权利C.诽谤行为都要受刑罚处罚D.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2.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有的同学却觉得”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是无所谓的,下列古语中,最适合警示这位同学的是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C.人非圣贤,孰能无过D.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二、探究与思考我国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多大?根据近几年刑事案件低龄化,有人提出,应将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提前,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B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答案提示:我国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14周岁。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采用了四分法:1.绝对无刑事责任年龄,即不满14周岁的,对任何犯罪都不负刑事责任。2.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除上述罪名外,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要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3.减轻刑事责任年龄,即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4.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即已满16周岁的,犯任何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但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不适用死刑。(共22张PPT)预防犯罪视频资料思考:制假贩假的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警方为何严厉打击这些违法行为?了解罪与罚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教材52页“运用你的经验”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非法拘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盗窃罪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案例分析今年5月,李某驾车回某小区的住处,因薛某驾驶的小轿车停放在路边致其车辆无法通过,双方发生争执,进而扭打在一起。李某殴打薛某身体多个部位。经鉴定,薛某的伤情为重伤。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呢?说说你的理由。法院经审理,最终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4年。?犯罪含义及基本特征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认识刑罚刑罚主刑附加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独立使用可独立使用或附加使用我国刑罚体系示意图打架直接成本=拘留+罚款+医药费+误工费……打架风险成本=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无期徒刑甚至死刑打架附加成本=心情低落+名誉形象受损+家人朋友担心+工作、学习、生活可能蒙受的损失……打架的成本加强自我防范有的同学说,我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这种说法对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加强自我防范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井。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教材55页“探究与分享”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后来便放纵自己,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竟和另外两个“朋友”拦路抢劫,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他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bodli犯抢劫罪被判刑偷窃被公安机关拘留违纪受到学校纪律处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合作与探究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自我防范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教材56页“阅读感悟”今天,我在后院发现地上有许多爆竹屑,知道你趁父母不在时约你的朋友来放爆竹了。你可曾想过:如果引起火灾,我们所要承受的损失和承担的法律责任会有多大!……你已经长大了,如果还不能慎交朋友,不懂得检点自己的行为,只怕无心也会惹下天大的麻烦。无心之失有重有轻,但同样会在你的生命里留下污点。你能不小心吗?课堂小结预防犯罪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犯罪的定义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和种类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预防犯罪依法自律,做守法公民教学设计模板课程基本信息课题预防犯罪教科书书名: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8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对热点案件的分析及教材情境的探究,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的含义和种类。通过阅读“打架成本”的材料,理解犯罪的危害。通过对教材“探究与分享”案例的分析,加强自我防范,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教学重点: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教学难点: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法的种类。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3min导入教师:播放视频,疫情防控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制假贩假案例视频。教师提问:制假贩假的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警方为何严厉打击这些违法行为?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引入第一目“罪与罚”7min第一环节教师总结:刑法的含义。学生探究:教材52页“运用你的经验”,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完成学习任务单教师总结:对照我国刑法,明确三个镜头涉及的罪行。总结刑法第十三条内容,对犯罪行为的界定。学生:分析法律案例,思考回答,完成任务单。教师:李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属于犯罪。总结犯罪含义及三个基本特征。教师:讲授我国刑罚类别,出示下图。教师:出示“打架成本”的材料,引出下一目“加强自我防范”8min第二环节教师:提出问题,有的青少年说:我年龄还小,不用承担刑事责任。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出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总结出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学生:回答教材55页探究与分享中的问题。完成任务单。教师:总结启示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遵纪守法。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教师:出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和三十四条,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学生:教材56页阅读感悟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之爱,严格自律,预防犯罪。2min课堂小结表4学习任务单文本参考样例课程基本信息课题预防犯罪教科书书名:《道德与法治》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8月学生信息姓名学校班级学号学习目标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的含义和种类。理解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课前学习任务阅读教材,预习《预防犯罪》中的内容。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教材52页“运用你的经验”,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完成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二】案例分析:今年5月,李某驾车回某小区的住处,因薛某驾驶的小轿车停放在路边致其车辆无法通过,双方发生争执,进而扭打在一起。李某殴打薛某身体多个部位。经鉴定,薛某的伤情为重伤。问题:李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呢?说说你的理由。【学习任务三】教材52页“运用你的经验”,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完成学习任务单回答教材55页探究与分享中的问题。完成任务单。推荐的学习资源法制教育电影《为了明天》、公益微电影《少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视频.mp4 预防犯罪 学习任务单.docx 预防犯罪 课后练习.docx 预防犯罪.docx 预防犯罪.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