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分析了其历史必然性,阐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刻意义。 第二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取得的历史成就和经历的严重曲折,阐明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中共八大确立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能够结合历史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深刻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坚定制度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四、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分析材料: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面临的局势不容乐观 材料1: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 材料2:经济上,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当时中国的经济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就是与许多亚洲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在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1950年时美国的钢产量是8700万吨,中国只有61万吨,相差140多倍。 材料3:军事上,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遗留下的100余万军队、200多万政治土匪以及60多万特务分子还有待肃清;在广大城乡,反动会道门和黑恶势力还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毛泽东同志自豪地宣告:“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务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但是,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所做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表达了对于工业建设的希望:“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 总结: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使全国物价基本稳定,治愈了旧中国无法医治的顽症,农村则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途却山高水长。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此时的中国,过渡已成为历史必然: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型因素;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 总结: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阶段中的总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化三改”。 一下资源教师可以选择性使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定过程 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庆祝国庆四周年的口号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正式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般称为“一化三改”。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4年9月,过渡时期总路线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扩大,即国营企业的新建、扩建;另一方面,是把个体小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3.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1952年底全国出现了农民自愿组织的830多万个互助组和3600多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开始了。1953年,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相继开始。 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也就是在这一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基础,中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它指导我国顺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指导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胜利建立,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具有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作用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过渡:我们在回过头看一下“一五”期间,提前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制造出自己的新兴工业部门,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 毛泽东提出了,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如何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课题)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党的八大确立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总结: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渡时期总路线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建设向何处去,方向还不明确 (1)中共八大的最重要的贡献 中央领导对中国经济建设情况所作的深入细致的调研,随后于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大会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为解决这个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取得的成就 图片资料:我国取得的成就 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喷发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新中国生产的第一辆小轿车:“东风牌”小轿车 1970年12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农业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新中国成立之初,江西省余江县的水塘沟渠中,遍布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图为当地干部群众手持长筷,共同查验螺情,齐心灭螺。中央号召七年消灭血吸虫病,但人民群众用热情和智慧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胜利完成(1956-1958) 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得知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后,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 总结: 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 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基础设施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教育医疗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 精神面貌 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科学技术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共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在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等曲折,中国共产党在重重艰难中探索道路、纠正错误,积累了经验教训,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4)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课后活动: 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防洪枢纽水利工程: 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歼-5 歼-5原型机 荆江分洪工程 查阅资料,详细了解新中国建设取得的成就,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课程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