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这些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二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涵,阐明四者相互联系、相互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的具体内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涵;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源于中国实践。 2.能够结合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简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3.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和完善内容的学习,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最新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既不照搬外国社会主义的模式,也不搞本本主义,而是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的主题来理解和领会。 党的十二大:1982年,报告主题: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 同志在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大:1987年,报告主题: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大会提出 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党的十四大:1992年,报告主题: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五大:1997年,报告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2002年,报告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新局面。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2007年,报告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鲜明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党的十八大:2012年,报告主题: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党的十九大:2017年,报告主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胜利。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新的道路。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总结: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 党的十二大报告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高度民主”、“高度文明”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建设一起抓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改革开放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实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更加全面。 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并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至此,我们党已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邓小平出席党的十三大 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 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概括了十二条原则,系统地阐明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这十二条原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在十二条原则的基本建设中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经验,鲜明地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从而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和轮廓更加清晰。这个谈话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报告从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理论层次,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概括。 邓小平看望参加党的十四大代表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总体规划,不仅使我们有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而且对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党的十五大 总结: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且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了党章。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和命名。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 十六大后,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总结:2003年春,非典疫情爆发。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使用“科学发展观”概念,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11日-14日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胡锦涛在会上发表讲话,明确阐述科学发展观。 2003年11月27日-2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强调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4.十八大以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国内外形势发展和实践要求,突出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紧紧把握治国理政、治党治军这条主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革。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命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伟大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结:选择走什么样的路,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回顾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从试图以民主革命来救亡图存,到资本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败,继而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再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总结: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行动就会迷失方向;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梦想就会成为空想。我们党在理论上、政治上高度清醒,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不断地总结新鲜经验,在理论上开拓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推进理论创新,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前进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个理论体系被命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实际出发,破解和回答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从而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这艘巨轮再度扬帆远航,新中国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由此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依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