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4、教学重点: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5、教学难点:1)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2)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做实验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二、教学设计(1)引入新课展示:一块生活中的镜字,并总结平的、光滑的反射面称之为平面镜师:当你照镜子时,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这人“人”就是你的像。今天,我们共同学面镜成像”。(2)进行新课1、提出问题:师:我知道同学们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每天都照镜子,你平常照镜子时注意观察过镜子中的你吗?镜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呢?2、猜想与假设: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学生讨论、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1)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2)像与物等大;3、设计实验:阅读课本P77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安装装置:在桌面上铺一张坐标纸,在坐标纸上的0cm刻度线处用支架固定好玻璃板;(2)找出物、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这时后面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描出对应点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前面的步骤,最少描出三次物、像对应点的位置。(3)测量距离:从坐标纸上读出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中。再用三角板直角边比较物体和像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4、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次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物体与像的大小是否相等物体与像对应点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1???2???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5、交流、评估小组交流讨论:(以座位附近的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1、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用平面镜?2、为什么准备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三、课堂练习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5、课后作业6、板书设计平面镜成像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等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