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件(7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件(72张PPT)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新课讲解
本课小结
随堂训练
新课引入
学习目标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你知道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吗?
新课引入
英 德 法 美 比 较 表
项目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4
2
1870 — 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新课讲解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19世纪末中国时局图
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中国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
亚洲
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发动了美西战争战争
19世纪末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了“利益均沾”的对华政策
日本
日本与俄罗斯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展开激烈争夺。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后吞并朝鲜
日本为称霸世界,在1894年悍然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资料 1914年,英国占有殖民地的总面积约3350万平方千米,为英国本土面积的110倍。沙皇俄国霸占的殖民地领土面积达174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英国,居第二位。法国拥有1060万平方千米殖民地,是世界第三号殖民地。德国、美国、日本三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还没有殖民地,到1914年,德国的殖民地面积占有290万平方千米,美国和日本各有30万平方千米。《中国大百科全书》2009年第2版。
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在地图上找出上述国家及其拥有的殖民地。从中,得出怎样的结论。
英、法、德、美、日本等国家对世界进行了瓜分。英国殖民地最多。
合作探究
说一说非洲在短期内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原因。
随着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了对外扩张,而在当时,亚洲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美国不许欧洲列强染指南美,故非洲自然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为列强瓜分非洲提供了技术保障;西方国家的探险家此时已基本完成对非洲内陆地区的地理探险活动,为殖民者进一步深入非洲提供了可能;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苏伊士运河的开通进一步提高了非洲的战略地位,也便利了列强的入侵。
让别的国家去分割陆地和海洋,而我们只能欣赏蓝色天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皮洛夫
(1)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指的什么?
争夺殖民地
(3)除了德国要求“阳光下的地盘”,还有哪些国家有类似的要求。
(2)漫画中德国水兵在英国水兵面前挑衅地挥舞着德国国旗。德国凭什么这么牛?
美国、日本。
(4)德国为了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做了哪些准备。
展开军备竞赛,极力拉拢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
1879年德奥签定
同盟条约
奥匈


1882年
意加入德奥集团

对内:结成三国同盟
从图示中可以得知,陆海军人数增长最快的是哪个国家?
俄国
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
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被不断发明出来,更增加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
1.原因:
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2.表现:
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而德国很快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海军强国。
3.特点:
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动机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其他国家实施政治压力;作为一个竞争单位,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功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一方,弱者碰壁,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存斗争一样。
——诺曼安吉尔《大幻影》
你如何理解书中对欧洲军备竞赛的描述?结合相关材料,说明上述国家疯狂扩充军备的目的。
书中将欧洲军备竞赛视为一种对他国施加政治压力的手段,认为其根本动机是推动地域扩张,为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寻找出路。这种看法将军备竞赛视为与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存斗争没有区别的正常的竞争方式,是在为军备竞赛作辩护。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殖民地却基本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因此德国同英、法等国矛盾激化,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实际上,上述各国疯狂扩充军备的目的只是为了争夺霸权、瓜分世界。
1879年德奥签定
同盟条约
奥匈


1904年英法签定协约


1892年法俄签定军事协定

1882年
意加入德奥集团


1907年英俄签定协约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影响: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直接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
影响: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两大军事军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本课小结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相互敌对和竞争,频频引发国际危机。
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
一、促使一战爆发的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
新课讲解
欧洲列强相信,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最后办法,军国主义的论调在一些国家盛行。
军国主义:
欧洲列强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向民众灌输所谓的“爱国”。列强之前的争夺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让欧洲陷入战争的狂热中。
极端民族主义: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促使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项 目




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4
2
3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
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
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一粒火星又指什么?
火药桶指什么?
列强争夺的焦点
巴尔干半岛
思考: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会处,控制着黑海和地中海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
1.地理位置
2.民族关系、宗教信仰复杂:历史上阿拉伯人、罗马人、土耳其人都曾征服过那里,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族杂居的现象,矛盾重重。
3.大国争夺:19世纪以后,列强插手、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小规模战争不断,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最主要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巴尔干的扩张,激起赛尔维亚族的极力反抗,赛尔维亚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被奥匈占领的波斯尼亚和黑赛哥维亚要求摆脱奥匈控制,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冲突成为两大军事集团斗争的焦点,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一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其他原因: 抢占殖民地;极端民族主义; 军国主义; 争夺世界霸权等。
归纳导致一战爆发原因: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这种说法错误。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不可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任何一桩偶发事件都有可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战争。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这种说法正确吗?
德皇威廉二世
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想一想,德国统治者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萨拉热窝事件提供了一个发动战争的借口,所以德国趁机鼓动奥匈帝国发动战争,以通过战争方式获得更多的殖民地。
一战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迅即卷入战争,一战全面爆发。
(1)大战爆发:
(2)交战双方:
同盟国集团:德、奥匈、意 、奥斯曼土耳其
协约国集团:英、法、俄、 塞、比、日、美、中等国
意大利看风使舵,从自身利益出发,后来加入协约国一方。说明什么?
“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国家利益。”
反映实质:
列强之间的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英法VS 德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
罗马尼亚
俄 VS 德、奥匈
南线:
巴尔干
塞尔维亚 奥匈
西线和东线是战争
的主要战场
一战经过(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等战役致使德国速决战的计划破产。
马恩河
凡尔登
(2)第二阶段(转折点):1916年,凡尔登战役,使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凡尔登战役
(3)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中国、巴西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
1.交战双方无力继续战争;
2.各国出现反战浪潮:战争的惨烈击碎了人们参站的狂热,各国纷纷出现反战浪潮。
3.协约国实力增强:一直采取中立政策的美国对德宣战,中国、巴西等国家也对德宣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4.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退出一战;
5.同盟国瓦解:1918年,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德国国内发生起义。
1917年美国为什么这个时候参战?
1.美国在大战前期利用”中立”地位大发战争横财,1917年一战已进入尾声,为抢夺战利品及在战后夺取世界霸权,美国参战;
2.美国与德国在争夺拉丁美洲的过程中矛盾尖锐;
3.美国与协约国经济利益紧密相连。
美国参战的影响?
美国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从经济、军事、政治方面大大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实力,加速了协约国的胜利。
美 国 的“中 立”
战争的结果:1918.11.11 同盟国集团失败
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法国福煦元帅的列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
塞尔维亚打仗是为了保家卫国,它所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吗?
在参战的30多个国家中,塞尔维亚的正义斗争只是局部性的。而交战双方的主要角色——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是为了争夺霸权而战的,所以从全局上看,其性质应当属于帝国主义战争。
一战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如何理解一战是非正义的战争,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
2.从战争的过程看
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
3.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看
战后,战败国的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战败国接受了由战胜国商讨制定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成为战胜国的分赃会议,形成了由英法主导的凡尔赛体系。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1918/11)
参战国家
31个(协约国27个,同盟国4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一战的概况和特点
特点:范围广、历时较长、规模大、损失重、武器新等特点
一战影响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28—1918.11.11)
参战国家
31个(协约国27个,同盟国4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持续时间长
涉及国家多
造成危害大
影响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造成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动摇了欧洲中心地位,而美日利用战争机遇崛起,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被削弱,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同时,人类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影响2:改变了国际格局,催生了新世界,引发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一战中问世的新式武器有:坦克、飞机、毒气弹等
影响3:客观上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战中大量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远程大炮等均运用于战争,给双方及整个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人类应该如何更好的运用科学技术?
我们应该运用科技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于人类!
4 1 8是一战,
萨拉热窝成导火,
同盟协约大交战,
凡尓绞肉伤亡重,
世界大战是灾难,
铸剑为犁爱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1、交战时间:
4、导 火 线:
5、爆 发:
2、交战双方:
6、主要战役:
7、结 束:
1914.7——1918.11
同盟国 VS 协约国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凡尔登战役【 1916年】
德国战败投降(同盟国的失败)
3、原因:
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
8、性质:
9、影响:
10、启示:
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空前的灾难
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本课小结
这幅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将英、法、美、意、日比做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
漫画欣赏
一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列强“安排”战后世界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列强是如何“安排”战后世界的?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
新课讲解
巴黎和会
1.背景(目的):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各国人民都热切盼望签署一项真正的和平协定。
2.时间、地点:
1919年l~6月;
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
3.与会国:
以美、英、法、意、日五国为主导的战胜国,德、奥等战败国和新生的苏俄被排斥在外。
提醒:巴黎和会是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和会议,但与会各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美、英、法、意、日五国“享有整体利益”,有权出席一切会议,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则只“享有局部利益”,只能参加讨论与自身有关问题的会议。
巴黎和会占主导地位的是五大国,其中美、英、法为三巨头。各参会国家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各大国为实现各自利益的争吵,意味着会议的氛围并不友好。
结合克里孟梭的话,想象并描述一下巴黎和会是在怎样的气氛中召开的?
不能。原因: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各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针锋相对,尔虞我诈,同时对战败国的掠夺也会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回顾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你认为巴黎和会能够达成和平协议吗?为什么?
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以使法、德相互牵制。
5.焦点:
如何处理德国成为列强讨论的焦点,而中国山东问题等也列为重点问题。
4.列强的打算:
利用德国制衡、削弱英国和法国,主宰战后世界。
严厉处置德国,确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要求各国承认它所夺自德国原来在山东的权益。
①美国:
②法国:
③日本:
④英国:
美: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反对过分削德。
英:继续维护殖民帝国,维护欧洲大陆平衡,
  反对过分削德。
法:主张最大限度削德,重建欧陆霸权。
从他们的主张中,可以看出美、英、法对处理德国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各出于什么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
在美丽的地方召开的肮脏会议
实质: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签订时间
1919年6月28日
签订国家
协约国(战胜国)
与德国
主要内容
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在领土、军事,政治、赔款和殖民地等问题上,也作出了一系列规定
6.内容:
①《凡尔赛和约》:
②其他条约:协约国还分别同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和约实质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从以上资料中,你能看出哪些国家达到了它们的目的?
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是《凡尔赛和约》却规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代表团成为唯一一个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国家。想一想,中国为什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法国收回了被德国占领的领土,并达到了限制德国军事的目的;奥地利获得了独立;英国达到了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目的;日本达到了将一战时攫取德国在山东权益合法化的目的。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其收回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理要求遭到巴黎和会的无理拒绝,《凡尔赛和约》还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中国国内爆发了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各方对《凡尔赛和约》的看法
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尔曼:谁签署这个条约,谁的手就要烂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下一次世界大战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这不是和平,是20年的休战。
列宁: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你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激起了德国与他国的矛盾,埋下了新世界大战的祸根。
  当德国了解到条约内容后,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起初,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条约,德国海军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对条约的不满。
提醒: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会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对战败国极为苛刻,激起了德国等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7.评价:
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依据各自实力的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达成的协议。
注意:《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的内容是有关殖民地问题的规定。
凡尔赛体系
1.形成:
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被称为凡尔赛体系。
一是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二是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一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三是波兰重新建国。四是奥斯曼帝国解体。五是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比较上述两幅地图,说一说战争前后欧洲版图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世界经济慢慢复苏并有所发展。国际贸易逐步恢复,1924年开始超过战前水平,1929年的贸易周转总额比1913年增长了30%。结合材料,说明你对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的理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说明凡尔赛体系在稳定秩序和发展经济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凡尔赛体系只是暂时调整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体系内部矛盾重重,极不稳定,它不仅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国家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永久维持下去。
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德国)
1919年9月,《圣日耳曼条约》(奥地利)
1919年11月,《纳依条约》(保加利亚)
1920年6月,《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
1920年8月,《色佛尔条约》(奥斯曼帝国)
凡尔赛体系
重建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影响
1.实质:
2.影响:
凡尔赛体系是一战后列强对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权益的分脏,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是战胜国意志的集中体现。
①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②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
③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波兰等国家的独立。
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和缓和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凡尔赛体系内部矛盾重重,极不稳定,它不仅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国家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难以维持长久和平。
3.评价
(三个1)
一场会议
一张和约
一个体系
巴黎和会
《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体系
时间
与会国
地位
焦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实质
影响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