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课件(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课件(22张PPT)

资源简介

新课讲解
本课小结
随堂训练
新课引入
学习目标

第3课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下面这些名称你有听说过吗?知道是什么东西吗?为什么会这样称呼?

洋伞 洋车 洋纱、洋布 洋火 洋油
新课引入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末期
20世纪初
1.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同时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轮船
火车
电车
生活中的变化
新课讲解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 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中国人对火车的反应
中国人对火车有哪些反应?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好奇 疑惧或疑惧 支持或反对
人们接受新事物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1)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
(2)新型交通工具给人力车业带来哪些冲击?如何看待这些冲击?
人力车业生意萧条,逐渐被公共汽车替代;
先进文明必然取代落后文明。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
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促进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进步
大清邮政
“龙票”
英国邮票
“黑便士”
中华民国邮政
“帆船邮票”
2.新型通信工具的出现之一(如邮票、邮政的出现)
——方便人们的交流
新型通讯工具的出现之二(电话、电报的出现)
——方便人们传递信息
邮政
①1897年2月20日,“大清邮政”在北京开办,标志着我国国家邮政正式开始。(大龙邮票)
②清末,台湾改驿为邮,创办近代邮政;
③民国时期,“中华邮政”取代“大清邮政”;
电报
① 19世纪70年代,丹麦私自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推广到各省
③ 20世纪初,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电话
①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设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的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
大大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①中国第一家电话公司出现于何时何地?
②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
③为什么近代以来的许多科技发明都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1882年 上海
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局限性;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与自大保守;
中国实行愚民政策和奴化教育……
阅读课文P21和下图(民国时期报刊)回答: 报纸何时传入中国?出现于什么地方?
鸦片战争后
通商口岸
“报刊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选自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
1.精神生活的变化(之一)
(1)读报刊
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
头脑中的变化
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看看。”
问:该文化娱乐方式是什么?
1.精神生活的变化(之二)
(2)看电影
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 ②“先生,小姐生病了”
③老爷,北京的女学生自由恋爱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摘自1927年女仆与男主人的通话记录
2.思想观念的变化
(1)民主思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祥子的生活(一)
祥子在刘四爷的车行,由于非常勤快,接触多了虎妞渐渐喜欢上了祥子,并且要嫁给他,可刘四爷却坚决不同意,但没有用,结果虎妞还是毅然嫁给了祥子。
这说明什么?
说明当时开始冲破家庭的阻挠,争取婚姻自由
祥子原来在刘四爷的车行里拉车,虎妞与刘四爷共同管理着车行
祥子的生活(二)
这说明什么?
妇女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祥子的生活(三)
结婚后,祥子平时碰到一些事情都要与虎妞商量,买车也一样
这说明什么?
说明当时妇女地位提高,丈夫开始尊重妻子
材料一:1902年在《大公报》上,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其条件是“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以上材料(结合阅读卡)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追求自由平等、婚姻自由
妇女地位的提高
西方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男人剪掉辫子,女子缠足越来越少,这种变化开始的时间大致在( )后
A.1895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1年
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一切前清官爵袍褂,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3.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不缠足
辛亥革命推动
国民的思想解放
1904
修身
中国文学
外国语
法治理财
地理
算学
历史
讲经读经
理化
图画
博物
体育
1912
修身
国文
外国语
法治经济
地理
数学
历史
家事

理化
图画
博物
体育
园艺女
手工
乐歌
缝纫

两者对比看看初中生的学习内容有何不同?请说明原因?
4.教育体制的变化
建立现代教育制度
科举制培养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
近代教育制度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原因——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1.19世纪70年代以后,相继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工具有( )①火车 ②轮船 ③电车 ④飞机 ⑤自行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人们出行乘坐汽车 ②报纸上刊登德国投降的消息
③留学生搭乘轮船回国 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3.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D
C
A
随堂即练
7.19世纪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这主要源于( )
A.启蒙运动的发展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4.中国最早采用新的邮政方式是在( )
A.清朝中期 B. 清朝末期 C.民国初期 D. 新中国初期
6.“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真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面天涯连一线。”上述诗句反映的是( )的使用
A.火车 B.电报 C.轮船 D.飞机
5.中国第一家电话公司开办于( )
A.1870年 B.1880年 C.1882年 D.1905年
B
C
B
C
8.现代意义的报纸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后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9.以下是1927年上海的女仆与北京的男主人的通话记录: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 ②“先生,小姐生病了。”
③老爷,北京的女学生自由恋爱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通话记录中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0.我国废除跪拜等有损人格的礼节,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是在( )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 )
A.法治观念 B.平等观念 C.博爱观念 D.互助观念
A
C
B
11.清末广泛流传着一句口号:“大方天足行飞快,反觉金莲步步羞。”它反映了( )群体从旧习俗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
A.农民 B.工人 C.妇女 D.商人
12.进入20世纪初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包括( )
①物质生活的变化 ②思想观念的变化 ③社会习俗的变化 ④新文化生活方式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 ②③④
悄然中之所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 B.欧洲工业文明的洗礼
C.北洋军阀割据与混战 D.科学制度的继续推行
C
A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