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寻光的路线》教学内容:大象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8-19页学习目标: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光的传播”是“物质科学”领域中“能量的表现形式”主题中的重要内容。《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本课的内容标准要求是:“了解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标准还指出,“能尝试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2.教材内容背景分析本课是《让生活充满阳光》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教学安排为两到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是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索造成采光问题的原因——光的直线传播。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课主要是提出解决问题(如何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思路并用实验研究自己思路的可行性。教材先通过让学生观察光照射到镜子、文具盒的现象,发现二者都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继而思考,除了镜子和文具盒之外,其它物体会不会也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然后借助颜色不同的材料、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观察光照射到这些物体表面所出现的现象,引出“光的反射”,使学生知道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发现可见物体都可以反射光。教材最后以资料卡的形式提示学生我们可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光导纤维和放大镜都可以改变光传播路线。学生情况分析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0名学生进行的课前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调查项目人数知道利用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30基本正确解释镜子可以改变光路的原因23能简单画出反射时的光传播路线示意图9知道粗糙的物体对光也有反射作用2能简单解释看见不发光物体的原因2能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光反射的设计7能列举光反射带来的危害5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都知道镜子可以“反光”,通过暗示,30%的学生能试着用光传播路线示意图来解释并描述,但是还不能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述光的反射。94%的学生认为只有比较光滑的物体对光有反射作用,而粗糙的物体并不能反射光。23%的学生在提示下能说出一到两种应用反射的例子,光反射的危害17%的学生会有较感性的认知,但不能将这种情况与反射相联系。依据上述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制定如下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在两次“打气球”游戏和教师的演示实验活动中,能基于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光的反射现象。能依据小组合作观察到的毛巾、砂纸等物体对光的反射现象,发现“物体都可以反射光,不同物体表面反射光的现象不同”。在班级交流中,能说出有关光反射的具体应用,知道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更多的方法。学习重难点:能基于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光的反射现象。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课件(?http:?/??/?res.shuren100.com?/??),喷壶,激光笔、镜子、尺子。学生分组实验:气球、激光笔,镜子,成像屏,玻璃、瓷勺、毛巾、白纸、金属勺、橡皮、瓶盖、砂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游戏引入、初识“反射”。出示“打气球”的图片和材料。教师:怎样才能打中气球?学生活动1:直接打气球。教师:操作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活动2:交流演示方法,复习旧知——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教师:改变激光笔的照射方向,你还能打中气球吗?学生活动3:交流并演示打中气球的方法。教师:使用了哪种物品?游戏中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学生活动4:思考并说出改变激光笔照射方向后打中气球的光传播路线。教师: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光的反射吗?教师演示光路改变,引出“光的反射”、“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板书:画光路图)。教师:反射光是怎样传播的?学生活动5:描述、观察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探寻光的路线》。射中气球。射中气球。能用手势或语言说出游戏中光的传播路线图。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光的反射现象。(教师观察、学生发言)环节2:实验探究、加深理解教师: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其他物体是不是也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能够反射光呢?学生活动1:依据生活经验猜测并交流有哪些物体可以反射光,哪些物体不可以反射光,完成记录单的相应内容。教师:实验该怎么做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活动2:分组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观察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活动3:分组在班级记录上统计实验结果,共同分析实验结果存在不同的原因,形成班级观点。教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活动4:交流实验现象,发现“可见物体都能进行光的反射”。有依据地交流自己的猜想结果。提出自己对实验的设计思路。按照实验要求准确进行实验并及时进行记录。(记录表、学生交流)能主动分享自己组的发现或对他组的观点进行评价或质疑。(教师观察、学生发言)环节3:交流回顾、学以致用。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光的反射呢?(ppt辅助)学生活动1:交流分享生活中光反射的应用。教师:(出示玻璃幕墙图片)学生活动2:交流、体会生活中光反射给我们带来的麻烦。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以往的观点相比,有没有改变?学生活动3:交流实验前后自己观点的改变。正确解释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学生谈话)能主动进行前后观点的对比,并进行适当修正。环节4:井底探宝,延趣留疑教师:创设探宝情境(亦可安排成课后拓展活动)。有什么方法能把光引到筒底,看清筒底的宝贝呢?学生活动1:交流可以使用的方法并尝试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教师:为什么要不断调整镜子的角度?学生活动2:体会“入射光角度不同、反射光角度也不同”以及控制光传播路线的重要性。教师:演示“弯曲”的光线。学生活动4:观看实验,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其他方法。能主动分享自己组的方法或对他组的方法进行评价或质疑。(教师观察、学生发言)看清井里的宝贝。积极交流自己想了解的问题。作业设计:①在爸爸妈妈帮助下,完成“弯曲的光线”小实验。②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也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尝试开展一次和光有关的研究活动。板书设计:探寻光的路线反射光光的反射入射光“不同物体对光的反射现象”记录表第()组实验物体预测(能反射光的用√,不能用×,意见不统一用?)实验现象(关键词描述,如“看到有红色光点”、“离近后有光圈”等,也可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实验结果(能反射光的用√,不能用×)玻璃瓷勺白纸毛巾金属小勺橡皮瓶盖砂纸我们的结论点评意见:引入环节安排游戏——打气球,再通过三个渐进式的问题组成问题链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反射。接着教师利用水雾使光路改变的过程可视化,同时示范画出光路图,既提升学习兴趣,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本课的分组实验材料,激光笔代替了手电筒,光束更集中能量更强,照在不同物体表面(尤其是粗糙表面)的反射现象更明显、更易观察;含玻璃在内的8种物体,充分考虑到检材的易得程度、透明度、粗糙程度以及对学生概念建构的帮助大小。实验后,请各组记录员把实验结果写在班级记录上,共同分析实验结果相异的原因,是培养小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重要环节。最终学生会发现摸上去很粗糙的砂纸、毛巾,在成像屏也有红红的光圈,和他们的预设不一致,颠覆了他们对反光的认知,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只凭经验,实证才是最关键的。最后自主合作利用镜子进行寻宝,激发了学生内心寻宝的渴望,不但再次强化了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分享的能力。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如果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能密切关注学生观察到的反射现象细节,并对其进行梳理引导,相信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个人或小组观点,对学生实证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效果更佳。镜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