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第5章第1节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目标导学: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性和利用; 2.会判断置换反应; 3.认识常见金属的一些化学性质。 自主先学: 金属的物理性质 (1)导热性好。做饭的锅使用_____、____等材料。 (2)导电性优。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制造电线;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银。 (3)良好的延展性。延性是指抽成细丝,以铂为最;展性是指压成薄片,以金为最。 (4)密度较____。如铁的密度是7.8g/cm3,不过锂的密度最小,只有0.534g/cm3。 (5)熔点很______。如铁的熔点是1535℃;不过,汞的熔点最低,只有-38.87℃。 抢答促学:相信通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一定有了不小的收获,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几幅图片,这些图片分别展示了常见金属的哪些用途,又体现了金属的哪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呢?请大家运用以往学习的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抢答。 调动思维,找到答案: 1、为何铁制锅铲需要加上木柄或塑料柄?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不用银制造电线、电缆? 联合国卫生组织为什么推荐使用中国的铁锅炊具? 合作互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请你释疑解惑: 为什么楚王的金缕玉衣至今完好无损? 2.为什么吴国的青铜器能成为传世之宝? 为什么考古发现的铁器却非常稀少? 得出结论:1.大多数金属都能与_______反应。 同一条件下反应难易________(相同,不相同)。 金属的活动性存在差异:如:铁 铜 金(填“<”或“>”) 实验促学: 活动探究1:在空气中加热铝片 实验用品:铝片、酒精灯、镊子 实验方案: 1.用镊子夹持铝片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 2.观察现象,加热后将铝片拿离火焰,冷却后对比加热过的铝片与没加热的铝片颜色的差异。 得出结论: 。 质疑问学: (1)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但我们用的餐具有不少是铝制品,这是怎么回事呢? (2)为何不宜用“钢丝球”来擦洗铝制餐具呢? 活动探究2:铁与硫酸铜的反应 实验方案: 在试管中加入3滴管的硫酸铜溶液,将一根铁丝放入其中,观察实验现象。 (2)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①将铁丝插入蓝色的CuSO4溶液中,铁丝表面很快覆盖一层____色金属,溶液也由______色变为浅绿色。化学方程式是 ,属于 反应。此实验也能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 。 ②上述置换反应在刘安(西汉)《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记载:“曾青得铁化为铜”,在宋朝已大规模的应用于实际生产。“曾(zēng)青”一般指(写化学式 )__________。 合作互学:请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这三个反应有什么特点? Fe + CuSO4 = FeSO4 + Cu Cu + Hg(NO3)2 = Hg + Cu(NO3)2 小结置换反应的特点: 。 金属能与酸溶液(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活动探究3: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 实验药品:铜片、铁片、锌片、镁片、稀盐酸、稀硫酸 实验方案: 1.在四个试管中分别放入铜片、铁片、锌片、镁片,再分别向其中滴加一滴管稀盐酸或稀硫酸。 2.观察现象,对比反应速率,并用手触摸试管。 铁片加入酸液中 锌片加入酸液中 镁片加入酸液中 铜片+酸液 实验 现象 铁丝表面_____冒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锌粒的表面较快的冒气泡,溶液仍无色 镁条的表面______冒气泡,溶液仍是无色 无 现象 化学 方程式 Fe+H2SO4=FeSO4+H2↑ Fe + HCl-- Zn+H2SO4=ZnSO4+H2↑ Zn+2HCl=ZnCl2+H2↑ Mg+ H2SO4=MgSO4+H2↑ Mg+ HCl-- 铜与酸不反应 结论 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______气。 (置换反应定义见课本) 由反应剧烈程度可知,4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_____>_____>_____>Cu 反思悟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你还有什么疑惑……? 检测促学 : 1.小兰家中收藏一件清末的铝制佛像,该佛像至今保存十分完好。其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的氧化物容易反应还原为铝 C.铝不易被氧化 D.铝易氧化,但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2.实验室的废酸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是因为 ;工人师傅在切割钢板时,常用硫酸铜溶液画线是因为 。 3.“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牌菜,店老板发现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一些不法商贩常常用假货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金元宝”(铜和锌的混合物),请你帮他鉴别一下这枚金元宝,是真?是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