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 熔化和凝固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查熔点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2、难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三、教学器材 铁架台、烧杯、温度计 、酒精灯、 铁圈、石棉网 、冰 、烛蜡Z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不尽长江滚滚来”,望着这气势磅礴、奔腾万里的滔滔长江, 同学们可曾想过,这万古不竭的巨流最初竟是各拉丹东雪山消融后的点点水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和液态变为固态的情况。 师:请同学们看一个演示实验: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角度,让烛油滴进一个空火柴盒。 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蜡烛的烛油滴下来,在火柴盒中又变成了蜡块。 师:这说明了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蜡烛可以相互相互转变。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和液态变为固态的情况。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一)探究冰、蜂蜡的熔化特点 1、熔化 【问 题】(1)同学们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2)同学们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 【讨论交流】①春天冰雪消融;雪糕在口中变成水;夏天,柏油马路上沥青在调温下变成液态;点燃的蜡烛有烛蚰滴下来等,都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②冬天水结成冰;工厂铸造车间,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固态铸件等,都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 【小结归纳】(板书)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 (2)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固 【提 问】我们能否随意地将冰变成水,然后又将水变成冰? 现在有冰块、蜂蜡这两种物质,我们要使它们熔化并研究其过程,找到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根据同学们刚才的猜想,你们认为固态怎样才能变成液态?在变化过程中其温度将怎样变化?需要什么样的实验装置? 【演示实验1】观察冰的熔化 如图课本图2-29所示,将碎冰放入试管内,在冰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试管中冰的状态变化,直到冰全部熔化后5min为止。最后根据数据在坐标纸上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演示实验2】观察蜂蜡的熔化 如图课本图2-28所示,将碎蜂蜡放入试管内,在冰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试管中冰的状态变化,直到蜂蜡全部熔化后5min为止。最后根据数据在坐标纸上蚝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冰 温度/℃ 状态 蜂蜡 温度/℃ 状态 【讨 论】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同样是固体,为什么蜂蜡和冰块的熔化过程却不同呢?让学生运用“比较法”比较出这两种物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 【小结归纳】(板书) 固体分为两种: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如:海波、冰、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如:松香、沥青、蜂蜡、玻璃等。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读一读】学生阅读课本“一些物质的熔点” 表,仔细观察、体会,并回答问题。 【问题】 (1)在寒冷的北方,最低气温可达-40℃,为什么不用水银温度计来测量气温?你认为用什么温度计较好? (2)在熔化锡块时,可以把锡块放在铁锅里加热,但熔化铁块时,为什么不能把铁块放在锡锅里加热呢? 【讨论交流】请在对图像分析、问题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请学生总结出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 【小结归纳】(板书) (4)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加热(吸收热量)。 2、凝固 教师在前面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图像上再画出其对应的凝固图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凝固图像,并与熔化图像进行比较,总结凝固的特点。 【小结归纳】(板书) (5)凝固点——(熔融)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6)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则没有凝固点。 (7)(熔融状态)晶体凝固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吸收热量)。 3、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播放幻灯片】熔化和凝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图片。 【议一议】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你还见到哪些熔化和凝固现象?对展示的图片进行解释。 学生思考并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介 绍】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冶铁的国家,铸铁的使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投影商代的陨铁器物,春秋晚期的钢剑,河北沧州铁狮)这都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为世界的冶金史增添了光辉灿烂一页。 五、作业布置 1、课本www1、2 2、同步练习:第5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