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的分类(一)》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教学题目 生物的分类(一) 所选教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第4节 一、学习内容分析 1.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初步学会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3、了解生物分类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尝试使用一分为二、逐步对比排列的方法(二分法)对生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与分类活动,了解生物分类的意义。 2. 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生物的分类》是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4节的内容。通过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地球上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本节的重点确定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分类的单位。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在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项目 内容 应对措施 教学重点 生物分类的方法; 生物分类的单位 讲授 教学难点 学生在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活动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对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都有一定的了解,也能说出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知道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概括能力,有利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三、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室 四、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知识点与教学内容 呈现方式(如图片/视频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与效果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分类 2、生物的分类 图片 以生活垃圾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提问: 1、你们是如何处理这些生活垃圾的?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要用到分类? 3、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我们该怎么办? 思考,尝试回答。 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创设情境。 以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为例,既能引入分类的概念,又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继而强调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自然引入生物的分类。 讲授新课(一) 1、生物分类的实质; 2、生物分类的功臣; 3、生物分类的方法; 4、动物的分类活动。 图片 讲授: 1、生物分类的实质是对生物物种进行分门别类; 2、讲述林耐、李时珍和亚里士多德在生物分类上的贡献; 3、生物分类的方法(二分法)。 活动: 尝试动物的分类。 回忆,思考,回答。 布置任务,尝试应用二分法进行动物的分类。 在学生掌握一定得生物分类知识后,先让学生尝试对动物分类,按屏幕上给出的分类依据和步骤进行分类,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引导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 讲授新课(二) 1、生物分类的依据; 2、生物分类的单位; 3、体会生物的分类地位; 图片 讲授: 1、生物学家是依据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差异对生物分类的; 2、根据差异的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基本)构成分类等级; 3、利用阶梯式的分类阶层系统确定生物的分类地位及其从属关系。 活动: 探究小麦、水稻和棉花的分类地位以及它们之间共同特征多少的关系。 思考,讨论,回答。 布置任务,尝试引导学生利用阶梯式的分类阶层系统确定生物的分类地位,进而使学生明确生物分类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多,而共同特征越少,反之则反。 小结 本课重难点 回顾 总结: 1、生物分类的方法; 2、生物分类的依据; 3、生物分类的单位; 4、课堂练习。 倾听,回答。 总结生物分类的方法、依据和分类单位。 五、评价 1.评价方式:课堂提问和课内练习 2.评价内容 1、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 A.界? B.种? C.品种?? D.个体 2、进行动物分类时,小方将鲫鱼、梭子蟹、乌贼分为一类,而把蝴蝶、袋鼠、蜜蜂分为另一类,他的分类依据是( ) A、水生或陆生 B、有脊柱或无脊柱 C、有翅或无翅 D、恒温或变温 3、以下有关等级分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类等级越低,生物相互之间的共同点越少 B、分类等级越高,生物之间共同点越多 C、分类等级越高,生物相互之间共同点越少 D、分类等级与生物相互之间共同点没有关系 4、统一动植物名称的科学家_____。 5、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 ,其中 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等级越 ,生物之间的共同点越多。 六、备注 板书: 生物的分类(一) 分类 生物的分类 实质;2、功臣;3、方法。 三、生物的分类单位 1、依据: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差异; 2、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基本); 3、分类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多,共同特征越少;反之则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