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案

资源简介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课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科学精神: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政治认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重点+难点)
3.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②对立统一。
3.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③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④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⑤相互转化。
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⑥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6.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3)斗争性寓于⑦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4)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⑧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⑨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⑩时时有矛盾。
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矛盾的基本属性
(1)斗争性和同一性。
(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一定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就不可能实现转化。,(2)矛盾转化有两种情形:其一,作为矛盾双方的甲和乙而言,甲变成了乙,乙变成了甲;其二,矛盾双方的转化更重要的是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①“两个方面”不是任意的两个方面,而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②“两个方面”是具体的、多样的,不局限于“好”与“不好”两个方面。,(3)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指的是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对立离不开统一,没有统一也就无所谓对立。,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斗争”的倾向。“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是谈不上“排斥”的。
[易混易错]
(1)不能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等同于哲学上的“矛盾”
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仅仅是矛盾的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的“矛盾”则是指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中讲的“对立”特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概括与反映。
(2)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事物包含两个方面,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不应称为矛盾,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称为矛盾。而“对立”和“统一”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猫和老鼠的生存之道
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跑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1)猫和老鼠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哲学上叫什么?
(2)利用上一问题提到的哲学概念,分析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提示:(1)猫和老鼠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二者处于长期斗争的状态,因此,二者是对立的;另一方面,猫和老鼠相互依存,离开一方,猫和老鼠这对矛盾关系就不复存在,因此二者的关系又是统一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上称为矛盾。
(2)矛盾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中,对立称为矛盾的斗争性,统一称为矛盾的同一性。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一方面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缺少一方,另一方很难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矛盾的斗争性,两者是一对“老冤家”,猫要捉老鼠,老鼠要反被捉,存在利益的对立,双方为了生存,必须完善自己。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比较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强调以下两点
①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任何一个事物既有与其他事物相同的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
②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受普遍性制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表现上的对应关系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①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②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
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1)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2)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这不是有无矛盾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正确认识和有没有觉察的问题。
(3)同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因此我们研究任何事物都应该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上去把握,而不能只看普遍性而不看特殊性,或只看特殊性不看普遍性。
(4)抓好典型,推广先进单位的典型经验,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任何一个先进单位,它的每一个经验,都是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是为了解决本单位所特有的矛盾而创造出来的。但是无论它的情况、矛盾怎样特殊,决不会“特殊”到和其他单位毫无共同的地方,总在某些方面和其他单位有一致性。这样,它的经验对于其他一些单位也就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就要普遍推广。
[易混易错]
(1)不能认为因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就永远不能解决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但是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如果否认矛盾的普遍性,不敢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和掩盖矛盾,割裂矛盾的对立统一,搞一点论、片面性和绝对化,矛盾就不能得到正确解决。
(2)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它和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是不同的:
①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和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不同。普遍性不可能在特殊性之外独立存在,多数可以独立并和少数并列存在;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多数却不能存在于少数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少数却不能包含多数。
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同,整体是各部分的集合,部分是组成整体的要素。整体虽由部分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共同本质,不能说整体寓于各部分之中。
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说得关吏哑口无言,只好连人带马统统放过。
“白马非马”论的荒谬之处在哪里?
提示:“白马非马”论的荒谬之处在于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既有马的特殊性,也有马的共性(普遍性),这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非马”论割裂了二者的统一。
[体系结构]
[核心必背]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知识整合]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3)反对错误倾向: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反对: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5.正确理解“联系、发展、矛盾”三者的关系
(1)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
(2)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变化,也就没有发展。
(3)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外部矛盾,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外因,它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例1] (2019·天津卷)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问:老师,您知识如此渊博,怎么还觉得自己很无知呢?芝诺顺手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说,小圆是你们的知识,大圆是我的知识,这两个圆的外面就是无知的部分,所以我接触无知的范围就比你们广。芝诺的说法蕴含的哲理是(  )
A.无知是达到有知的根本动力
B.无知是相对的,有知是绝对的
C.无知和有知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D.无知和有知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解析] 本题通过名人名言考查实践、矛盾、联系的知识。A表述错误,无知不是达到有知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达到有知的根本动力;B错误,应该是有知是相对的,无知是绝对的;C符合题意,芝诺的说法说明当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知道有更多的东西自己没有掌握,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故而就越觉得自己无知,这说明无知和有知相互依赖、相互贯通;D错误,无知和有知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 C
[例2] (2017·江苏卷)下列选项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  )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C.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解析] 漫画表达了欲速则不达,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D符合题意;A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观点,B体现了运动的观点,C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均不合题意。
[答案] D
[例3] (2017·江苏卷)在古希腊时期,由造成的“毕达哥拉斯悖论”,以及“芝诺悖论”中对“无穷”的理解,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其正面结果之一是引入了无理数,导致数的概念的扩大。这主要体现的哲理是(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
[解析] “第一次数学危机”引入了无理数,导致数的概念的扩大,这表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及主要矛盾的支配地位,A、D两项与题意不符。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B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例4] (2018·江苏卷)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唯有秉持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请从矛盾基本属性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解析] 本题设问限定了答题的知识范围,要求从矛盾基本属性的角度评析观点。学生分析时要立足于矛盾的基本属性即斗争性和同一性,从矛盾具有斗争性,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征,中华文化需要秉持民族特色;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依赖、相互贯通,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题文中的观点只看到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忽略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同一性等方面分析说明。
[答案]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中华文化需要秉持民族特色;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中华文化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题中观点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差异性,肯定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但忽略了本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的同一性。
1.赫拉克利特说:“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这一观点说明( D )
①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②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③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矛盾具有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属性。“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反映的是矛盾双方能够相互联结,形成一个统一体,①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赫拉克利特的话不涉及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观点错误。
2.“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B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解析:本题的引言带有较强的哲理性,从题目的字面意思看,前后经过了一个转变,那就是从“嘲笑别人”到“嘲笑自己”的转变,而这又深层次地表明了一个人从自认为的“优点”向“缺点”的转变,其中的条件是“嘲笑别人”。因此,此题选B。A项讲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C项讲的是矛盾的不平衡性,D项讲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均不符合题意。
3.曹植七步诗的后两句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曹植和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植的才华和抱负就不会对曹丕属意的皇位构成威胁。曹丕、曹植两兄弟的真实关系应该是“只缘同根生,相煎分外急”。由此可知( B )
A.矛盾双方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B.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
C.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解析:“曹植和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植的才华和抱负就不会对曹丕属意的皇位构成威胁”,这说明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故答案选B项。
4.有人说:“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从哲学上看,这句话表明( D )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
C.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解析:题干主要说明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5.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人们常常以出生年代为依据,把人群划分为“70后”“80后”“90后”等群体,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出生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存在着相似之处,还反映出不同年代的人之间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人们往往把一个年代的整体印象强加于某个人身上,从而常常导致人们的判断失误。这告诉我们( D )
①错误意识往往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②意识活动会受惯性思维的制约
③要在个性的指导下把握共性
④要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不管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存在,①错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