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唠叨里的爱 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唠叨里的爱 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唠叨里的爱》教学设计
【活动理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开始想摆脱父母的左右,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课前对本校三年级学生发放调研问卷,调研结果是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长大了,有时心里明知父母的唠叨是为了自己好也会反感,觉得父母麻烦多事,不能与父母合理沟通,和父母产生亲子冲突,甚至造成一些心理问题。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因此在本次辅导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养育自己不易、理解体谅父母的关爱和良苦用心,正确、全面地看待父母的唠叨,进而主动探讨化解父母唠叨的多种合理的方式,以理解父母唠叨为基础感恩父母的唠叨、珍惜父母的唠叨,享受父母唠叨里的爱。?
【活动参与目标】?
1.了解与理解?
⑴父母的唠叨来自于他们爱的期望、恐惧与担心。?
⑵父母的唠叨源自于生活的辛苦感受,产生的情绪,引发的对孩子的行为。?
2.尝试与学会?
⑴尝试在教师的引导下宣泄在应对父母唠叨中产生的消极情绪。
⑵尝试与同伴的讨论交流中,理解父母的行为,学会新的应对方式。?
3.体验与感悟?
⑴体验合理的沟通方式,为家庭带来的合谐关系的成就感?
⑵感受多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可以合理解决与父母观念不一致的冲突?
【活动重点】
让学生感受父母的不易,能从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父母。?
【活动难点】
探讨应对唠叨的好办法,积极地与父母沟通。?
辅导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活动准备】?
彩色《心情卡》卡纸、?歌曲《妈妈唠叨之歌》、《时间都去哪儿了》?
【辅导方法】?
本次辅导课采取的是定位问题、有序计划整合式心理辅导模式,具体包括:游戏引领、自我暴露法、宣泄法、情景体验、冥想体验、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技术。
?【活动过程】?
?团体暖身阶段:趣味游戏,轻松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师:欢迎进入心理课堂,让我们做一个课堂约定,一起共读我们的心灵之约:相互尊重、真心分享、积极参与、保守秘密。来玩个有趣的游戏放松一下,这个游戏就是《虫儿飞》。?
介绍游戏规则:首先由老师发出口令:“虫儿飞——”同学齐问:“怎样?”假如老师回答:“穿红衣服的虫儿飞”,符合要求的穿红衣服同学迅速起立做飞的动作。老师继续说:“虫儿飞——”起立的同学坐下,全体同学继续问:“怎么飞?”游戏继续。?
【设计意图】首先是爱唱歌的“虫儿”飞,然后转向敢说真话的“虫儿”,强调心理健康课最重要的约定,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最后转向父母特别能唠叨的“虫儿”,教师适当进行自我暴露,分享父母对自己的唠叨,目的在于营造开放、轻松心理环境的同时切入主题,为之后的敞开心扉诉说父母唠叨之苦留下伏笔。???
?团体转化阶段:面对唠叨,适当宣泄。(预计用时5分钟)?
1、播放歌曲表演视频《妈妈唠叨之歌》,引起学生的共鸣。?
师:首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歌好不好?大家在听的时候注意一下歌里唱了什么??
师:这位妈妈是一位什么样的妈妈?出示唠叨的概念,板书:唠叨。?
2、学生交流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唠叨和感受,教师适当暴露自己上小学时对父母唠叨的感受,引导学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
3、宣泄对父母唠叨的不满。?
学生书写心情卡,将平时对父母唠叨的不良情绪和心结宣泄出来。?
【设计意图】观看生动、幽默的歌曲表演视频《妈妈唠叨之歌》,再现生活中父母唠叨情景,充分激发学生
的共鸣,为他们的共情创设氛围,加之教师适度胡的自我暴露,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痛快宣泄自己的苦恼,把对父母的抱怨和不满统统发泄出来,为后面化解矛盾做好铺垫。?
团体工作阶段:理解唠叨,学习沟通。(预计用时28分钟)?
忆真情,感悟唠叨中的爱。?
1、导语:?
宣泄时间到,请大家放下手中的笔做好,请跟随老师深吸一口气,把没有宣泄完的抱怨都凝聚起来,再慢慢地呼气,让它们随着这口气离我们远去。老师非常理解大家面对父母唠叨时糟糕的心情,可是你是否想过,在你的爸爸妈妈唠叨中还深藏着许多被我们忽视了的细节,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
2.感悟唠叨中的爱。?
PPT出示配乐作品《爸妈,谢谢你》,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体验,接下来请学生闭上眼睛,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和老师温暖的语言提示,进行更深入的冥想体验。?
冥想语:来吧孩子们,请你们慢慢地闭上眼睛,选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好,放松你的全身,将你们的注意力放到音乐上,想象着爸爸妈妈就站在你的跟前,和他们来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让我们慢慢地回想,细细的回忆……,你是否还记得,儿时,你有些挑食,爸爸妈妈总要绞尽脑汁地唠叨着,要把香喷喷的饭菜送到你的嘴里?你是否记得,儿时,你不爱洗澡,他们苦口婆心地唠叨着,把你把埋在香香的泡泡里?你是否记得,刚上幼儿园时,他们紧握你的小手,反反复复叮嘱要注意的大小事宜,比你还要紧张还要担忧?你是否记得,进入小学你成绩下落时,他们唠叨中虽然有担心、有压力,但更多的却温情的鼓励和期望……?
(二)?剖析原因,正视唠叨。?
1.回顾心语卡,交流对父母唠叨的理解与感悟。?
师:请慢慢地睁开你的眼睛,从大家的泪眼中,我知道,大家找到了深藏心底的理解和感动。现在请深深地吸气,慢慢的呼气,让我们的心情平静下来,静静地拨动心弦,拿出心语卡,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唠叨我们??先小组内交流分享,再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在倾诉卡上写下了许多对父母唠叨的抱怨和不满。此时,让学生再来看看自己的倾诉卡,之前的不满与抱怨转换成现在的愧疚和难过,学生的内心前后的情感冲击更易打动学生的内心,从心底化解了抱怨和不满,感悟到父母的爱。?
2、梳理方法:换位思考法?
师:是的,我们站在爸爸妈妈的位置上想问题,就理解了爸爸妈妈的唠叨。这种方法就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换位思考法,出示换位思考的概念。?
3.倾听心声,自省唠叨里的爱。?
师:这位妈妈的真情告白说出了爸爸妈妈们的心声,想一想爸爸妈妈的唠叨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并出示剩余的课题“里的爱”。?
?妙招巧对,应对唠叨。?
1.?实话实说。?
出示课前对三年级学生的父母唠叨情况的调查问卷汇总统计图。?
师:你是怎样对待父母唠叨的??
2.头脑风暴:争做“智慧星”,探寻化解唠叨的沟通方法。?分小组讨论各自的办法,并全班交流。?
3.学以致用:?演一演,将想到的沟通方法表演出来。?
a.出示情景剧温馨提示和沟通小贴士,学生分组排练情景剧。?
b.进行情景剧表演。?
表演过程中,教师随机采访“妈妈”、“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加深全体学生对课题“唠叨中的爱”的理解。并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寻找、补充“化解唠叨”的小妙招,同步进行板书。?
(四)优化心语卡,深入感悟唠叨里的爱。?
师:蓦然回首,再次回味父母的唠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你有没有新的感受想对父母说呢?请你现在的感受写在心语卡上,可以是几句诗,也可以是内心深处的几句话。(背景音乐是深情的《时间都去哪儿》)?
学生优化心语卡,书写并分享对父母唠叨的感悟、对父母的理解、感恩等心语。?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模拟表演中体味角色的心理,为每位同学提供宣泄情感和掌握沟通技巧的机会。通过表演,学生学着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沟通,尝试了解对方的心情和立场,同步进行自我反省。学生自己摸索出来的沟通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有血有肉的沟通方式,而心情卡的优化过程也是学生深入内省与感悟的过程。?
团体结束阶段:课堂小结,情感升华。(预计用时4分钟)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理解了一份来自父母的特殊的爱——唠叨,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父母的唠叨其实就是一首歌,尽管这首歌的曲调不是那么优美,但它依然是浓浓的关爱,是温暖的呵护,是亲情的叠加。?
2.?分享事例,升华情感。(背景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
分享学生熟悉的央视主持人撒贝宁的事例,引领学生深入体验失去父母、远离父母的孩子们对父母唠叨的感受,让学生实现情感升华,感恩唠叨中的爱、珍惜唠叨中的爱。?
3.寄语:共许心愿。(背景音乐:感动中国)?
师:我提议,咱们同许一个心愿:让我们今后扬起理解的风帆,划动沟通的船桨,在父母爱的絮语乘风破浪、尽情远航!?
4.谈收获。?
【设计意图】在孩子们熟悉的歌曲中结束本课,借助音乐的感受力触动学生的心灵,在爱的氛围中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让学生意犹未尽。?
五、拓展作业:?
1迈出沟通第一步:与父母分享心语卡,邀请父母在心语卡的另一面写上心里话。?
2.“化解唠叨”?在行动:将每天面对父母唠叨时所采用沟通方法和沟通效果进行记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